编者按:正当申城遍染国际艺术节的缤纷色彩之时,由上海戏剧学院为迎接建党95周年和明年上海国际艺术节而创作的大型现代舞蹈诗《红》,上周亮相国家大剧院“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并出人意料地呈现一票难求盛况。这部以诗化的艺术方式,呈现正义力量寻求光明之途的生命体验的作品,除了给观众留下掌声,也让北京专家在观剧后的座谈会上,就现代舞蹈如何本土化、主旋律创作如何驾驭多义性等话题,打开品评的话匣子。
用舞蹈诗填补中国舞界空缺
中国舞协顾问 吕艺生
北京舞蹈学院、上海舞蹈学院各做了一个作品,北京多了一个字,叫 《红帆》,上海是《红》。《红》 的第一稿亮相时刚好我在上海,顺便就看了,这两个作品都抓了一个重要主题。再过六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这个主题还会继续做,作为中国人、中国的艺术家,又在中国的艺术院校,不做愧对这个题材。
如果说上海用的是抽象表现主义,那“北舞”做的还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品,这两种形式都可以为目的服务。在上海有一次评舞剧舞蹈诗,有一位戏剧家评委对我说:“哪有舞蹈诗,世界上没有舞蹈诗,这样的作品叫做‘形式大于内容’。”我不赞同。其实,西方之所以没有舞蹈诗这种形式,就是因为西方的“芭蕾”这个词,我们在当初翻译时把它翻译成“舞剧”,甚至叫“芭蕾舞剧”,这本来就是一个历史上的误导。芭蕾本身包含情节性、非情节性,用“芭蕾”全都代表了,像我们到西方看到毫无情节的两百多部作品,同样叫“芭蕾”。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接触的苏联的《罗密欧朱丽叶》等都是情节化的,因为接受情节化的东西,我们产生了《红色娘子军》等作品。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舞蹈界意识有所改观,发展到九十年代中期末期,这一类的作品越来越多了,而我们对舞剧的看法仍然停留在情节化的概念,有人物有情节有内容,这样才能叫舞剧,不写实的作品就无家可归。中国舞蹈家协会在举行比赛活动的时候,为了让这些作品也能够参与到比赛当中来,命了一个名叫“舞蹈诗”,这分明是中国人的创造,是中国舞蹈界对世界舞蹈的一个贡献,怎么能说世界上没有的,中国不可以有呢?所以,上海做,我非常支持。
目前,中国舞蹈界做的事是在填补空缺。做舞蹈诗这件事,应当坚持下去,大力发展。目前《红》已经到大学演出,也就是说它的基础是好的,编创的构思和大的结构围绕诗意诗情做文章,我是赞赏的。
现代舞呈现红色革命是突破
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肖家华
无论是剧本、音乐、舞美、编创,《红》作为一个作品的整体感和审美定位,都让我觉得它可以成为一个上乘之作。国内大型作品创作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现象很严重,但是上海出品的《红》独树一帜,我欣赏它的求新精神。
《红》在现代舞蹈本土化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中国现代舞发展是坎坷的,还是一个小众市场。我不久前在美国看瑞典的现代舞蹈团,一个小剧场也就能接纳二百人,还没坐满,在那里也小众。现代舞依然不断在发展,是做起来有点风险的艺术,但我觉得上海戏剧学院不但做了,而且用现代舞的创作思维、结构理念、编创技术和语言,艺术地写出了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序篇,写出了中国人民不断前行的步伐,写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象。
不讲故事的舞蹈诗,用写意的说法,以虚为主,虚中结合很多的实,借助编导清晰的表达,可以调动我们曾经的体验和感受。比如《红》当中两个革命情侣的形象,让我们可以回忆起很多红色恋人的故事;女孩被捕以后,有很多故事蕴含在里面,但是编剧、编导很聪明,不给它确定的时间、地点,而是从人物表现的细节来呈现真实性;比如女孩被捕后,通过她与黑衣男子的舞蹈形态,隐喻与反动势力的争斗,直到最后被黑色的灯光所淹没,导演对她的离去没有采用任何血腥场面,没有表演就义与哭泣,但非常写意和感人。淡化情节不是无情节,只是情节的展开很写意、概括,这就是现代舞的理念,它给我们留下很多的想象空间。《红》的空间调动有特色,群舞是一个横线,突然变成一个不规则的曲线,还带有造型;舞台中不断有几个深幕出现。这在中国的舞蹈诗里很少见。
这个戏上海从创意编剧到舞美设计、服装设计都有专家级的教授参与,但是把重担放在青年人的身上,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上下齐心,老专家与年轻的生力军结合搞这么一个作品,我觉得非常好。
剧中有两次用国际歌比较完整的旋律,我觉得不太妥,变一下,可以让人能听出是国际歌,但又不是,让作品意涵更大。舞蹈编排方面,爱人双人舞还不够朴实,有点太讲究造型,太技术、杂技化。
做舞台上真正的主旋律
现代舞编导、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王 玫
我特别羡慕学生有这么好的呈现平台,总编导董杰这么年轻能指挥那么多演员,这么多人为艺术家搭台唱戏。舞蹈不能单打独斗,一定要有一个平台,你才能有你的事业。
驾驭革命历史题材,得从整个中国历史和人类的进化历程来把握,而不能只把它作为一个政治标签来看。对中国的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史要吃透,还有爱情怎么表现,不容易做。太多舞台上的解释非常僵化。我觉得上戏的做法比较明智,他们对革命题材的舞蹈呈现不用叙事,叙事特别容易重复别人已经用过的、僵化了的手段,而把它虚掉,让这个题材有了新的探索和表达空间。表面上它全是情绪,但情绪和情感里渗透着价值,你的成长,你的爱恨情仇,一定是和价值结合,流淌出生命和价值的主旋律,才让这个舞蹈立得起来。我觉得主旋律这个词在这个戏里特别正气、正能量。为什么有人觉得这个词不好呢?我愿意说,我们有责任做舞台上真正的主旋律的东西。
《红》做得比较纯粹、安静、认真,有院校的风范。当今社会上的浮躁之风实在太重,既然在院校这个位置上做,什么事情都要纯粹一点。《红》最后的谢幕把我感动了。前面都是很冷静地在看,遭遇了那么慢的谢幕(其实有点慢),感受到有一种院校风范传递出来,安安静静地,不仅是谢给别人看,也呈现出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尊重。(配图为刘佳奇摄)
特约刊登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
用舞蹈诗填补中国舞界空缺
中国舞协顾问 吕艺生
北京舞蹈学院、上海舞蹈学院各做了一个作品,北京多了一个字,叫 《红帆》,上海是《红》。《红》 的第一稿亮相时刚好我在上海,顺便就看了,这两个作品都抓了一个重要主题。再过六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这个主题还会继续做,作为中国人、中国的艺术家,又在中国的艺术院校,不做愧对这个题材。
如果说上海用的是抽象表现主义,那“北舞”做的还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品,这两种形式都可以为目的服务。在上海有一次评舞剧舞蹈诗,有一位戏剧家评委对我说:“哪有舞蹈诗,世界上没有舞蹈诗,这样的作品叫做‘形式大于内容’。”我不赞同。其实,西方之所以没有舞蹈诗这种形式,就是因为西方的“芭蕾”这个词,我们在当初翻译时把它翻译成“舞剧”,甚至叫“芭蕾舞剧”,这本来就是一个历史上的误导。芭蕾本身包含情节性、非情节性,用“芭蕾”全都代表了,像我们到西方看到毫无情节的两百多部作品,同样叫“芭蕾”。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接触的苏联的《罗密欧朱丽叶》等都是情节化的,因为接受情节化的东西,我们产生了《红色娘子军》等作品。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舞蹈界意识有所改观,发展到九十年代中期末期,这一类的作品越来越多了,而我们对舞剧的看法仍然停留在情节化的概念,有人物有情节有内容,这样才能叫舞剧,不写实的作品就无家可归。中国舞蹈家协会在举行比赛活动的时候,为了让这些作品也能够参与到比赛当中来,命了一个名叫“舞蹈诗”,这分明是中国人的创造,是中国舞蹈界对世界舞蹈的一个贡献,怎么能说世界上没有的,中国不可以有呢?所以,上海做,我非常支持。
目前,中国舞蹈界做的事是在填补空缺。做舞蹈诗这件事,应当坚持下去,大力发展。目前《红》已经到大学演出,也就是说它的基础是好的,编创的构思和大的结构围绕诗意诗情做文章,我是赞赏的。
现代舞呈现红色革命是突破
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肖家华
无论是剧本、音乐、舞美、编创,《红》作为一个作品的整体感和审美定位,都让我觉得它可以成为一个上乘之作。国内大型作品创作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现象很严重,但是上海出品的《红》独树一帜,我欣赏它的求新精神。
《红》在现代舞蹈本土化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中国现代舞发展是坎坷的,还是一个小众市场。我不久前在美国看瑞典的现代舞蹈团,一个小剧场也就能接纳二百人,还没坐满,在那里也小众。现代舞依然不断在发展,是做起来有点风险的艺术,但我觉得上海戏剧学院不但做了,而且用现代舞的创作思维、结构理念、编创技术和语言,艺术地写出了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序篇,写出了中国人民不断前行的步伐,写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象。
不讲故事的舞蹈诗,用写意的说法,以虚为主,虚中结合很多的实,借助编导清晰的表达,可以调动我们曾经的体验和感受。比如《红》当中两个革命情侣的形象,让我们可以回忆起很多红色恋人的故事;女孩被捕以后,有很多故事蕴含在里面,但是编剧、编导很聪明,不给它确定的时间、地点,而是从人物表现的细节来呈现真实性;比如女孩被捕后,通过她与黑衣男子的舞蹈形态,隐喻与反动势力的争斗,直到最后被黑色的灯光所淹没,导演对她的离去没有采用任何血腥场面,没有表演就义与哭泣,但非常写意和感人。淡化情节不是无情节,只是情节的展开很写意、概括,这就是现代舞的理念,它给我们留下很多的想象空间。《红》的空间调动有特色,群舞是一个横线,突然变成一个不规则的曲线,还带有造型;舞台中不断有几个深幕出现。这在中国的舞蹈诗里很少见。
这个戏上海从创意编剧到舞美设计、服装设计都有专家级的教授参与,但是把重担放在青年人的身上,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上下齐心,老专家与年轻的生力军结合搞这么一个作品,我觉得非常好。
剧中有两次用国际歌比较完整的旋律,我觉得不太妥,变一下,可以让人能听出是国际歌,但又不是,让作品意涵更大。舞蹈编排方面,爱人双人舞还不够朴实,有点太讲究造型,太技术、杂技化。
做舞台上真正的主旋律
现代舞编导、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王 玫
我特别羡慕学生有这么好的呈现平台,总编导董杰这么年轻能指挥那么多演员,这么多人为艺术家搭台唱戏。舞蹈不能单打独斗,一定要有一个平台,你才能有你的事业。
驾驭革命历史题材,得从整个中国历史和人类的进化历程来把握,而不能只把它作为一个政治标签来看。对中国的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史要吃透,还有爱情怎么表现,不容易做。太多舞台上的解释非常僵化。我觉得上戏的做法比较明智,他们对革命题材的舞蹈呈现不用叙事,叙事特别容易重复别人已经用过的、僵化了的手段,而把它虚掉,让这个题材有了新的探索和表达空间。表面上它全是情绪,但情绪和情感里渗透着价值,你的成长,你的爱恨情仇,一定是和价值结合,流淌出生命和价值的主旋律,才让这个舞蹈立得起来。我觉得主旋律这个词在这个戏里特别正气、正能量。为什么有人觉得这个词不好呢?我愿意说,我们有责任做舞台上真正的主旋律的东西。
《红》做得比较纯粹、安静、认真,有院校的风范。当今社会上的浮躁之风实在太重,既然在院校这个位置上做,什么事情都要纯粹一点。《红》最后的谢幕把我感动了。前面都是很冷静地在看,遭遇了那么慢的谢幕(其实有点慢),感受到有一种院校风范传递出来,安安静静地,不仅是谢给别人看,也呈现出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尊重。(配图为刘佳奇摄)
特约刊登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
(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