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更多运用朗诵方式,这一教学成效目前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母亲去世后,我便常站在河边,幻想着能从小河里看到母亲,她是从小河走向那个世界的,那轻轻的流水声多像母亲温柔的语声,那缓缓拍打堤岸的河水,多象母亲温柔的手。
长大了,我也常去河边,高兴时去,烦恼时也去。清静柔顺的河水,就象母亲充满爱的目光,我带去的欢乐便愈加热烈,我带去的烦恼也烟消云散。
如今我离去了,小河被我远远地抛在故乡,可我永远地思念着你,小河。”
严冬何处温情又暖心?是夜如此。日前,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新实验空间,担任上戏台词教师30年的王苏老师,坐在一盏落地灯下,捧着一本被翻旧的书,声情并茂地朗诵美文,编创了一台“品读”专场《献给亲人的歌》,时长两个多小时。最近7年来,她在教学之余,为机关、学校、社区品读近300场,听众逾十万人次,用自己的声音向现代社会传播亲情的暖流。
王苏品读。
王苏1986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分配至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任教至今。她将一些带有温度的小说、散文等,整理改编为《小河》、《树上的那只鸟》、《美丽的手机号》、《复生记》、《哑巴夫妻》、《大山中的老师》等一个个独立的品读作品,有描写朋友之间风轻云淡的情谊,有回荡在亲人之间深情的挚爱,有突破血缘界限生死与共的情怀,有陌生人之间的情谊交织,有献身公益的人间大爱……
近年来,王苏先后应邀在北京、新疆、贵州、四川、杭州、苏州等地巡回品读。在北京,她走进文化部、国家审计署、国家统计局、国资委、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银行等18个中央部委;在上海,厂矿、军营、医院、商圈乃至少教所等,也回响她充满爱心的品读之声,经常出现一人品读、全场落泪的动人情景。
张广新是王苏的忠实听众之一。作为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训练部部长,他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曾接受上戏新生在此军训,可谓大学生活的第一课就是王苏来品读,令他想不到的是,在现场旁听的军训教官们,也个个潸然泪下,“她真是读到了军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与电影译配艺术家丁建华、金牌电视主持人刘家祯等表演家的观点不同,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过传忠对王苏全场的评价是“这是一堂最好的语文课”。“如今,不少孩子可能后悔当年怎么没好好上语文课呢,”过传忠慷慨呈辞,认为一些学生如果上过这样的语文课,就会改变他们对语文的认识,爱上语文课。
上海市朗诵协会会长陆澄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表示,事实上,这样的朗诵是一种文学活动,基于作品文本这一核心,配以富有感染力的话音,传递文字与语言的双重魅力。“文学也是人学,同样是一种教育工程、人类工程。”他也主张,中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更多运用朗诵方式,而目前这一教学成效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无独有偶,对经典文学的朗诵演绎正被各路表演艺术家亲身推广。有“话剧皇帝”之誉的焦晃,被称为“艺术常青树”、不老“小老大”的梁波罗,译制电影著名导演曹雷,以及沪上话剧舞台的“老戏骨”娄际成、张名煜、任广智、俞洛生等,正在筹备下月一场名为《行板如歌》的名家名作朗诵会,刘家祯、王苏等中青年代表也倾情投入。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精选而出的18篇朗诵诗文,均取自古今中外经典,分4个篇章——《白海鸥之歌》《就是那只蟋蟀》《蜀道难》等组成“故土篇”;《为了忘却的纪念》《有的人》《纯粹》《太平湖边的最后独白》等组成“风骨篇”;《有一个字》《老情书》《那一声爹》等组成“亲情篇”;《满江红》《黄河》《我的中国》等组成“国魂篇”。除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毕业于上戏的这批德高望重老艺术家作为“台柱”,目前在校任教的“中生代”“新生代”教师以及在读优秀学生也将献上“朗朗书声”。(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