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上戏以文化创新反哺社会

发布时间:2007-02-21作者:访问量:14

 

    (记者:沈祖芸 陈亦冰)上海戏剧学院被学子称为“梦开始的地方”,从艺术家到评论家,从传统到现代,该校始终坚持“出人才”和“出大戏”的宗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一个时代命题――今天的高校该如何反哺社会?

一个实验室的攻关:孕育“科技创新”

    排演一台大型文艺晚会,成本少则十多万,多则可达到成百上千万。可如果将排演搬到上海戏剧学院的“多媒体演艺虚拟空间合成实验室”里进行,则可省去近一半的费用。

    在这个虚拟实验室里,记者看到,只需导演们点一点鼠标,摇一摇操纵杆,便能将演员、灯光、舞美、服装等整体呈现在同一个技术平台上,这一以科技为媒,支撑舞台艺术表现的虚拟空间大大节省了排练与合成的成本。

    在虚拟实验室这个开放的空间里,不仅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而且实现了创作者、艺术家、工程师及不同专业教师的彼此交融,并在同一平台上迅速形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同时通过实施过程的数字化,使创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条宝贵经验都得以保存。

一门创意学的兴起:践行“大戏剧教育观”

    进入新世纪,上戏的新发展着眼点究竟在哪里?随着原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市舞蹈学校3校的并入,上戏的专业设置由原先以话剧影视专业教育为主,拓展成“四系、四学院、两中专、两个部和一个附中”的格局,成为国内同类高校中门类最齐全的,博士、硕士、大学本专科、中专相衔接的综合性演艺大学。

    基于这样的条件,学校在凝结60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大戏剧教育观”理念,并于2004年创立了全国首个创意学院,编写了《创意学概论》等一批经典教材。这个创意学院立足于为中国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创意阶层”,开展既符合教育规律又富有创意的教学,进而生成良好的社会创意环境。

一条大道的形成:营造“文化硅谷”

    前不久,上海戏剧学院终止了与上航营业点这个街面门店的租赁协议,放弃每年百万元净利润的收入,而选择每年投入上百万元建立起“上戏学生推荐平台”,把优秀的毕业生直接推向平台,接受文化团体或中介机构的选择,同时又通过学生来为学校作最好的代言,这是上戏反哺社会的举措。

    就像百老汇之于纽约、西区之于伦敦,上海选择了戏剧大道作为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地标。这条大道将原有的戏剧学院、儿童艺术剧院、话剧中心等文化教育单位和艺术剧院等近10个影剧场跨剧种、跨行当、跨区域地连接起来,同时对其中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文化名人故居进行再开发、再整合、再利用,实现艺术生产、艺术教学和艺术科研的有机结合。在这个格局中,上戏无疑成为重要枢纽。

    为此,上戏早在2004年便发起了“戏剧大道演出联盟”,促成人才资源、剧目资源、硬件设施、宣传创意以及推介新人的整合与共享。据相关数据统计,近年来,戏剧大道共奉献了91台精彩剧目,上演近800场,并先后举办了国际儿童艺术节、上海市大学生戏剧节、第三届国际小剧场展演等活动。

(原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4日第1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