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乔奇初涉话剧界 不忘恩师朱端钧、胡导等

发布时间:2007-12-04作者:访问量:185

    编者按: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乔奇先生生前在回忆朱端钧先生时曾深情缅怀道:“半个世纪以来,和我合作过的导演可说有许多,但是,朱端钧先生是我跨入戏剧大门的启蒙者和指导者,是第一位使我建立起‘做一辈子演员’信念的老师,这就使我倍感亲切而觉珍贵了!”无独有偶,今年5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了资深记者丁锡满的长篇文章,访问曾经为话剧百年做过贡献的艺术家乔奇。文章谈及了包括我校教授朱端钧、吴仞之、胡导在内的一批优秀艺术家。在纪念朱端钧百年诞辰活动之际,我们转载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2007年,是中国话剧的一百周年。 
    一百年以前,宫廷和民间演出的,除了歌舞和杂耍,主要是戏曲。戏曲是集表演、歌唱、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的舞台综合性艺术。到了清朝末年,上海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剧种,它把现实生活搬上舞台,既没有唱功,也没有做功,穿的是时装,演员像平常人一样说话,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这种社会上叫“文明新戏”,当时称为“新剧”,现在叫做话剧,新剧是舶来品,最早是1866年由当时成立的西洋人业余剧团在西洋侨民中演出。中国人最早演出新剧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演出的《官场丑史》。而作为中国话剧的开端,则是1907年王钟声改编的《迦茵小传》演出以后。所以到现在为止,中国话剧已经有了一百年的历史。

    中国话剧的蓬勃发展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1年冬天,以应云卫、谷剑尘、欧阳予倩、汪优游、徐半梅等社员为骨干的上海戏剧协社成立。1922年,在美国学习戏剧的洪深回到上海,不久即由欧阳予倩介绍加入上海戏剧协社。1924年5月洪深编导演出的《少奶奶的扇子》,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已经形成。

    随着中国戏剧协社的诞生,一个现代著名话剧艺术家乔奇也于1921年同时出世。乔奇可以说与话剧“有生俱来”,又毕生献身于话剧事业。现在,二十世纪初期参与创建中国话剧的曾孝谷、李叔同、徐半梅、王钟声、汪优游、欧阳予倩、郭沫若、洪深、田汉、夏衍、阿英、熊佛西、应云卫、黄佐临、于伶等第一代话剧人早已作古,乔奇可说是中国第二代话剧剧人,是少数几个健在的话剧老演员之一。

    在上海华山路一幢老式的公寓里,我拜访了86岁高龄的乔奇老人。乔奇是我的忘年交朋友。前几年还经常一起参加社会活动。他对社会公益事业十分热心,担任他所居住的静安寺街道老年协会会长,华山居委会居民小组长,街道凡有活动请他,他每请必到。近年来因行走不便,才不大出门。“我就是不敢走远,别的还行。”乔奇满头蚕丝白发,面庞红润,声音依然如同在舞台上那样洪亮、甜美。

    乔奇原名徐家驹,1921年生于上海。“我父亲是宁波人,母亲是浦东南汇人。父亲年轻时到上海打工,考入中美烟草公司,安排到苏州等地搞销售。母亲在外国人家里做保姆,懂得英语。我三岁时父亲病故后有一笔抚恤金,所以能读得起好学校。初中在工部局的学校叫育才公学读书。”

    “你是怎么接触话剧的呢?”我问。

    “不,我最早接触的是电影。读小学的时候,经常跟母亲到石门路上的卡德大戏院看最后一轮便宜电影,看得多了,就对演出发生兴趣,读小学时就到明星电影公司做临时演员。”

    乔奇参加话剧演出是在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八一三”以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上海。日本强盗对上海的轰炸,烧杀抢掠上海的血腥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上海各界人士纷纷组织起来,以各种形式投入抗战活动。那时乔奇已从学费昂贵的育才学校转到收费较低的国光中学,并在校外参加了童子军,童子军有服务队,在难民收容所、在伤病员医院做服务工作。服务之余则参加文化活动,学习《论持久战》呀,唱抗战歌曲呀,少年报国,热血沸腾。当时领导抗日宣传活动的有一个姓钱的老师,他同童子军的同学们谈起,有一个地方他们要演话剧,“你们谁愿意去呀?”乔奇就举手说:“我去!”他为什么那么大胆要参加话剧演出呢?原来他在读小学的时候已经做过临时演员,拍过电影。当时拍的电影叫《大人国》,是根据一个日本戏改编的,乔奇演的是一个船长的儿子。由于在电影中做过群众演员,这个初二学生就报名演话剧。可是钱老师说:“演话剧是要讲国语的呀,你是宁波人,不会讲国语,怎么能演话剧呢?”乔奇说:“老师,我不会讲国语,但是可以学的么。”那个钱老师也是宁波人,一听有道理,就同意乔奇参加话剧演出。

    乔奇第一次演的话剧是陈荒煤编剧的《黎明》。在凤阳路上卡尔登后门出去的一个弄堂里的难民收容所排戏,把收容所的地铺挪挪开就算排练场了。彩排以后在新光大戏院演出。乔奇演的是一个工人的角色。说来好笑,乔奇现在说话那么甜美,日常生活中从来不说上海话,也从来不说宁波话,你若不问他的籍贯,绝对不会知道他是生在上海的宁波人。可是他第一次演话剧,连一句普通话都讲不来,全靠当时的导演贝岳南一句一句地教。每句台词都是他教的。贝岳南是广东人,所以很长时间内,乔奇的普通话里带有浓重的广东音。乔奇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了,他一生参加过九十部话剧的演出和近四十部电影、电视片的拍摄,还演过歌剧和舞剧,创造的人物形象达一百三十多个。《浮生六记》中的沈三白、《中锋在黎明前死去》中的中锋别里特兰、《无事生非》中的唐・彼得罗亲王等,无不气质迥异,栩栩如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家》中的高老太爷。1985年9月,我和黄佐临先生率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赴日本巡回演出根据巴金先生小说改编的《家》,历时一个月,天天看乔奇的演出,觉得他真是把一个封建老顽固演活了,演绝了。在上个世纪,“追星族”追的都是“启明星”、“北斗星”之类在天体中有重要地位的亮星、明星,不像现在只追“红矮星”、“扫帚星”。像乔奇这样的著名艺术家,“粉丝”当然是很多的。我跟他一起出去参加社会活动,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认出来,惊呼:“乔奇!乔奇!”就是这样的艺术家,他的成功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老师一举一动、一字一句教出来的,是自己好学不倦、勤奋刻苦练出来的。不像现在的超男超女,模仿模仿碟片,通过暗箱操作,通过媒体炒作,可以一夜成名,引得一批狂蜂浪蝶拜倒石榴裙下,吻足舔靴。

    有人问乔奇:“一个初中学生,第一次上台正式演出话剧,有什么感觉?”乔奇说:“实实在在当初根本就没有什么叫演戏的心理状态。并不是我一上台就能把观众抓住,绝对不是。能够把导演教我的东西弄到台上去,把台词念完,把动作做完就不错了。那时在难民收容所演出,观众就在边上,很近的。观众有什么反应我一点印象都没有。因为实在太紧张了。我的台词怎么念的都稀里糊涂的,怎么把戏演完,从台上下来,都稀里糊涂了。”啊,我们那个时代的大艺术家同现在的初出茅庐的影视明星比,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你看现在那些当红“名”星,自我感觉多好呀,仿佛从娘胎里出来就是天才。而像乔奇这样的老艺术家,却从来不炫耀自己。而把自己的点滴进步,都归功于老师的教育。当时有个导演名叫胡导,只比乔奇大5岁,乔奇现在的名气要比胡导响。但他在胡导面前,还是老师长老师短。连60年前胡导为乔奇排戏的情节也历历在目。乔奇演的第三个话剧叫《忍受》。现在86岁的乔奇还记得,17岁排这个戏的情景。全剧最后一句台词胡导是怎么教他咬着牙喊出“忍受”这两个字的。乔奇说:“真的,到现在为止,不管什么时候,这几位老师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他们给我的太多,我付出的少。”乔奇说他要感谢老天,使他认识了许多好导演,除了胡导、许幸之,还有费穆、黄佐临、朱端钧、吴晓邦。

    初中毕业以后,乔奇考上了私立上海中学。因为成绩好,不考高一,一跳就跳到高二。到高中后乔奇还是一边读书一边演戏。虽然还是中学生,但是演艺大有进步。胡导回忆说,乔奇在四行仓库孤军营演《锁着的箱子》的时候,就开始有创造性了,交给他的东西他自己会把它体现出来。这时乔奇在胡导的介绍下参加了抗日的业余演剧团体蚁蜂剧社,还被吴晓邦看中参加了中法剧艺学校反日舞蹈剧《罂粟花》的演出,乔奇扮演一个贩毒者。这个戏演了之后,乔奇被当时中法剧艺学校教务主任许幸之看中了,许幸之邀请他参加莫里哀的喜剧《装腔作势》的演出。这个喜剧是很滑稽很夸张的,角色要有喜剧修养才能演得出。乔奇充分发挥了演戏才能,把喜剧风格演出来了,受到了许幸之的赏识。接下来许幸之就让他在《阿Q正传》里演红鼻子老拱,在《原野》里演焦大星。这是1939年。从此,乔奇从一个中学生业余演员成为一个职业演员,他已经不需要导演来教,自己可以创造角色了。作为一个职业演员,要有许多基本功,譬如代戏。一个戏他没有演过甚至没有看过就能代下了来。乔奇已经到了这个水平了。1942年,黄佐临导演一个戏叫《大马戏团》,由石挥主演的角色叫慕容天锡。这个戏在上海沦陷期是比较轰动的,石挥由此被《申报》称为“话剧皇帝”。有一天,石挥演完日场以后突然在台上病倒了,晚上还要演夜场呢,这怎么办?要观众退票可不得了呀。剧团的领导顾仲彝提议说“乔奇你来代好吧?”乔奇在这个戏里只演很次要的角色达子,从来没演过慕容天锡呀。可是对演员来说,救场就如救火,只能冲上去。乔奇连晚饭都没吃,就一咬牙说:“好,我来顶。”居然给顶下来了。石挥在自传中记下了这次演出:“慕容天锡演戏那天我生病,突然之间在台上病倒了,感谢乔奇代顶了我的戏。”乔奇没演过这个角色,怎么能顶得上呢?原来乔奇天天与石挥同台演出,他演达子,同时也看着慕容天锡,看着看着,台词也背下来了。这就叫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乔奇是一个“早熟”的演员。他17岁开始演戏,到《大马戏团》顶石挥演主角,也只有21岁。这以后他就更加成熟了,先后在顾仲彝、黄佐临、费穆三位导演根据秦瘦鸥小说改编的《秋诲棠》中演C角,石挥演A角。石挥离开剧团以后,乔奇就演主角。《秋海棠》在上海沦陷时期,在日本人的压迫之下,抒发爱国主义情绪,受到群众热烈欢迎,连演了几个月,成了话剧的一个标志性品牌。再以后,又参加了费穆、黄佐临、吴仞之、朱端钧之四大导演的话剧《日出》,乔奇演第二幕。当他演《梅花梦》的时候,演技已经炉火纯青了。这戏的最后一场,乔奇演一个瘫痪的老人,在台上一句话都没有,就是用眼神用身体语言表达意思。所以黄佐临说:“乔奇在台上不开口也演戏。”

    这就是乔奇青少年时代涉足话剧、从初中学生做业余群众演员到成为职业演员的一段历史。乔奇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上海话剧运动大发展的过程。中国话剧起源于上海。上海话剧起源于清末民初,发展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盛行于抗日战争孤岛时期。三十年代的话剧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文艺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乔奇就是在中国共产党进步文艺运动熏陶下进步的。他读的中学就是共产党地下党员活动的场所。那时许多中学的校长是地下党员。学生的抗日活动,文艺界的抗日宣传队演出,都是共产党领导的。乔奇最早参加话剧活动的星期小剧场和蚁蜂剧社都是共产党领导的,他的第一个导演贝岳南后来参加了新四军。中法剧艺学校的教务主任于伶是中共地下党党员。上海剧艺社的地下党领导有洪谟和于伶。星期小剧场演的戏都带有抗日意识、爱国主义。在中学里老师的教导也好,在剧社里演戏的内容也好,大家都有这么一个观念: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去!

    回首六十年前参加话剧运动的往事,乔奇深有感触。他说,上海话剧的发展一靠地下党的领导,二靠前辈老师的奉献精神。在业余的星期小剧场演出时,那些编、导、演每天下班以后出来排戏,排好以后想法上演,演出之后什么钱都拿不到。不过他们虽然得不到什么,观众却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迪,上海的话剧却得到了推广和发展。“饮水要思源。话剧有今天,来之不易啊。”乔奇这样说。(原载《解放日报》2007-05-04 记者 丁锡满 本网编辑:白水)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