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新媒体科技演绎文明足迹

发布时间:2008-06-04作者:访问量:133

  一位舞蹈演员在前台表演时,后台幕布上古代宫廷舞者的投影按一定的时差与该演员互动起舞;后台的背景幕布上高悬行草“觞”字时,前台幕布上如有看不见的鬼斧神工一般,当场挥洒出一个翰墨淋漓的“觞”字,力透宣纸一样轻盈的幕背……
  在不久前举办的2008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闭幕式上,上海戏剧学院师生原创的新媒体舞蹈诗《文明・图腾》,对中国古代拓印、套色印刷等技术的崭新表现方式,深深触动了观众的视觉新鲜感和对其背后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叠加的好奇。戏剧、电影、舞蹈、动画等多种艺术样式的交互叙事和数字影像合成、LED等新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不仅作为表现手段营造出虚实相融、参差相照的舞台纵深感和历史感,更融入了展现中华文明标志衍化的剧情本身:刀耕火种的记载或许被沙石掩埋,却藏不住蓬勃的生机。由陶器而甲骨,由青铜而丝帛,由竹简而木牍,记述越来越丰富,文明越来越灿烂。当纸张、拓印、彩墨出现,世界交融,地球成为村庄,人类互通创想,繁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迅速扩张,信息的迅捷复制和衍生甚至需要用爆炸形容。数码替代纸媒,运算由一级而二级而三级,填充着人类的内在和外在……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在对来路的回顾和对当下的重审中,展望文明的未来,该剧获得2008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最高奖项――“科学与艺术创新奖”。
  据节目总导演、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志新介绍,《文明・图腾》为2008年上海市教育高地项目,骨干创作团队主要由上戏虚拟实验室、舞蹈学院、导演系、戏文系、舞美系、戏曲学院、电视艺术学院等部门的青年教师组成。诗剧采用集成创新的思路,集合了信息技术与上戏独特的艺术创作资源,加上直接易懂的视觉表现形式,易为外宾接受,因而有望入选参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
  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副会长陈积芳表示,他参与很多国际活动后的最大感受是,许多国家非常重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民族文化。从现场效果来看,比起单纯的实物,前者确实更能吸引各方的眼球。作为此次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的一部分,《文明・图腾》以新媒体现代舞为红娘,让人们看到了文明图腾的绚丽和深远。这是创新的尝试,也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成果。人们可以在体味一场兼具视觉、听觉、感觉、触觉等综合审美享受的精神文明大餐同时,领悟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美好未来。(记者:陈怡  原载于《上海科技报》2008年5月30日 第五版   编辑/雨田)

图为演出剧照

图为演出剧照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