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昨日载文:情景展览剧《岁月・1978》现场即景

发布时间:2008-09-13作者:访问量:112

不知表演已开始 只缘身在此景中

 

福康里的居民在做广播操  胡晓芒


 
    这是一部反映改革开放30年变迁的话剧,也是上海双年展第一次纳入戏剧元素的展览,更是一次“人看人,皆成戏”的大规模装置和行为艺术。在上海戏剧学院演出的《岁月・1978》情景展览剧,让观众重温难忘年代。
   
疑惑  演出开始了吗?
   
    《岁月・1978》没有舞台,却又处处舞台――它在校园内“造”了一条弄堂。一头一尾是反映时代变化的多媒体走廊,其余九成面积是福康里老弄堂1978年的生活场景。观众在身穿当年白色警服的派出所民警的指引下,步入弄堂口。这里,左侧有一个馄饨摊、一个租借小人书的摊子。一些身穿海魂衫、绿裤子,戴着绿军帽的年轻人在闲聊,两个小男孩滚着铁圈冲过来……一转身,右侧过街楼下有烟纸店,出售大前门香烟、蛤蜊油、百雀灵雪花膏等。当观众狐疑地东张西望时,戴着红袖章的老太太揪住一个小伙子的衣领:“侬这个小流氓,看电影从后门溜进去还要跑……”
   
    观众不知道,踏入弄堂的一刹那,戏已经开演,自己也成了其中的演员。这群由静安区文化馆组织的群众演员,把自己当年的日子再过了一遍,极为生动真实。
   
好奇  30年前的众生相
   
    走进弄堂深处,石库门里住着居民。小宝家中,身穿汗衫的小宝正坐在床上生闷气。他的妈妈向观众解释:“阿拉小宝在闹情绪,讲啥连邓小平都平反了,为啥伊自家还没被平反,寻勿着工作。”“80后”的学生观众不太明白小宝妈的话,转头去对面厢房间看看另一户工人家庭。这家人在听无线电,父亲介绍道:“现在播放的是光明日报社论,讲的是毛主席语录……”一个戴着牙箍的小男生显得惊讶:“1978年还有毛主席语录?”另一个女生凑近了仔细看着那架破旧的无线电:“声音怎么那么清楚啊!”而在另一个厢房间,主人向观众发大白兔喜糖,房间当中拉起布帘隔成两间,儿子结婚了……
   
    这里是历史的课堂,让青年观众了解父辈过去的生活。
   
感动  高考就是这题目
   
    与年轻人的懵懂不同,中老年人在这里触景生情。一群出生在石库门、相识于黑龙江的老知青结伴来到这里,恰好弄堂里的居民唱起了沪剧《星星之火》的片段《隔墙母女会》。“妈妈啊,我哪天不在想着你……”老知青们大声跟着唱,“盼星星,盼月亮,左盼右盼想亲娘……”而在“高复班”教室门口,张贴着一张“1977年高考题目汇合供复习参考”,上面写着各地高考题目。上海的题目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江苏考理科的题目是《每当我想起雷锋》。包括双年展学术委员会的主任许江在内,许多中年观众看着这张纸,眼泪就刷地下来了。  (原载于《新民晚报》日期:2008-09-12 记者  朱光  本网编辑:雨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