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在沪评议校园戏剧:不能失去锋芒
| ||
| ||
|
这几天,首届校园戏剧节在沪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的20多个剧目集中亮相,清新的“校园风”令人耳目一新。在接受采访中,不少评委和戏剧界的专家对参加校园戏剧节的作品表现出的青春风采颇为赞赏,但同时也对校园戏剧的发展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学生腔 幼稚可爱 此次校园戏剧节分专业组和普通组,但即便是专业组,参演的剧目和演员也难免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而此次担任评委的大都是来自戏剧界和其他方面的专家学者,这些充满“学生腔”的戏剧作品在他们的眼中是否会显得过于幼稚?令人意外的是评委们对作品中表现出的“学生腔”和“幼稚”大都持肯定态度,对于作品中表现校园生活“原生态”的本色表演尤为欣赏。中国剧协季国平认为,学生们的作品可能有点幼稚,但很本色、很可爱、很朴素。 形式美 内容单薄 用戏剧的样式针砭时弊、思考人生、反映时代的呼声曾是校园戏剧的一大特色,有观众对如今的校园戏剧娱乐性增加但渐渐失去锋芒提出自己的忧虑。剧作家魏明伦对此表示同感,他认为校园戏剧最常见的形式是话剧,而对于话剧而言内容是生命。魏明伦表示,当年中国话剧的诞生就是作为一个载体来表达时代的呼声,而如今话剧依然应该背负起这样一个责任。对于“形式很美,内容单薄”的作品,魏明伦持批评态度。他认为校园戏剧的发展还是要突出内容,要更厚实一些,“喊出时代的呼声”。首届校园戏剧节评委、原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李春喜也认为校园戏剧“不能失去批判的锋芒”。 学演戏 更学做人 首届校园戏剧节设立了国家级的“校园戏剧奖”,但很多评委都表示,开展校园戏剧活动的目的并不是培养戏剧明星。校园戏剧节评委、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谷公胜认为,培养一批成熟的观众比培养若干成熟的演员更重要。北师大教授邹红告诉记者,当年她自己就是校园戏剧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生们通过排戏培养了团队精神,当时北师大北国剧社的一个宗旨就是:学演戏、学做人。李春喜同样是当年校园戏剧的参与者,他认为通过校园戏剧活动,大学生能“塑造更好的人格”“得到更好的成长”,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超越自己的生命范围,体验在生活中不能体验的东西,对于年轻学生的成长来讲是非常有益的。(原载于《新民晚报》 08年10月13日 文娱新闻记者 王剑虹 本网编辑:雨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