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莎士比亚国际戏剧季开幕,由田沁鑫老师导演的中国国家话剧院历史大戏《明》在上戏剧场演出,博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这部剧作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但是相对于其他的改编作品,导演及其演员做了大胆的尝试和突破,不愿描红似的重复经典,而根据明王朝本身的特点,以独有的演绎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莎翁戏剧。把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和理念融入戏中,让李尔王真正的中国化。用一个拥有宏大气场的宫廷戏,在创作理念上向莎士比亚致以中国化的敬意。
这部戏剧讲述了一个皇帝和三个皇子关于王位争夺的故事,戏剧用嬉笑怒骂的方式,让我们在笑声中看到了三皇子作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皇子在两个哥哥的阴谋之下成长为帝的过程。演员精湛的演绎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属于中国文化的震撼。
对于这出戏,田沁鑫导演在热心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道,她认为这出戏还只是一个半成品,但是相比于纯粹模仿,这是她愿意看到的。她希望能从她的戏里面看到她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坚持,一直做原创戏剧的坚持。这是作为各地乃至国际戏剧交流的一个原则,只有增强对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自信,才能让中国文化、中国戏剧大放异彩。
据悉,《明》在本月22、24号还会继续在上戏剧院进行演出,届时上戏学生凭学生票可以购得80块的学生票。田沁鑫老师及演员都非常高兴能到学校进行演出,也对上戏的学生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我们能一直努力,一直热爱戏剧,一直在戏剧的路上走下去。
[面对面]坚持寻求创新 突破才有明天――大型话剧《明》导演田沁鑫访谈记
10月19日晚,记者就《明》一剧对著名导演田沁鑫老师进行了专访。其间,田老师就本剧的创作背景、戏剧理念以及人物塑造等等都做出了详细的阐释,让观看了演出的上戏同学更好地理解了探索戏剧《明》。
记:本剧编剧当年明月的代表作是《明朝那些事儿》,讲述的是从朱元璋开国到明朝灭亡将近三百年的历史。观众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明》中《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子,比如诙谐幽默、文白结合的特色等。而作为一位从未接触过戏剧写作的作家而言,戏剧文学对时空、空间等方面相对严格的要求必定同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明》中还加入了《李尔王》这样的莎士比亚戏剧元素,更是提高了创作的难度。田老师您能谈一谈为什么选择这种全新的合作与挑战方式吗?
田:首先,《明》这部戏作为“永远的莎士比亚”戏剧季的开幕作品,与之前的单纯的莎士比亚戏剧还是有不同之处的。中国人以前解构、编排、抽离莎翁作品,大都是描红式的,对于这样的外国戏剧大师,我们的改编总是处于无语状态。而欧洲戏剧人对莎翁作品的颠覆、重解乃至批判,却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这回有机会让我们中国话剧院作为东道主来完成这样一出戏,我就思量着能不能把李尔王请到中国的某个朝代,完成一种新的解构。于是我们选择了“明”。大明一朝自有特点,比如朱元璋是农民起义出身,拥有中国开国皇帝的鲜明特征,又如明朝是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加之晚年的朱元璋比较残暴,和李尔王有相似之处等等。其次,既然确定了背景为明朝,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当年明月。这个28岁的小伙子拥有新鲜的创作热情,既能帮助我们解决历史专业问题,又能使文字诙谐、轻松、通俗,讲述白话明史。既然《三国志》都有《三国演义》这样的演义版本,那么就完全可以有《明》这部传奇剧作。
记:我们都知道田导导演了许多戏,从《生死场》到《红玫瑰白玫瑰》、《赵氏孤儿》,再到今天的《明》,田导的风格与戏路是多变的。如果说《生死场》是一部悲壮的民族史诗,那么《明》就是一副嬉笑怒骂的历史长卷,但是我们认为无论戏与戏之间的跨度有多大,风格有多少变化,都具备了导演艺术本身的一种坚持。那么您的坚持与执着又是什么,能对我们具体谈一谈吗?
田:首先,“探索”一直是国家话剧院的第一观念。我作为国家话剧院的一名导演,不愿意墨守成规,对许多东西也不拒绝,更有责任进行不断地探索。今天的《明》也许还是一个不够成熟的半成品,但是它不再是大家看过数遍的某一出老戏,而是新鲜而富有质感的。哪怕被批评,我也会继续坚持。其次,我热爱中国文化精神,这是我的执着。作为中国戏剧人到国外艺术节进行交流,看到外国戏剧家大批优秀作品的时候,我就认为我们不能总是演出西方戏剧大师的经典,我们必须有属于自己的原创。对,就是原创。哪怕失败了,哪怕被批评了,也要执着下去,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的艺术信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我希望能从自己做起,不管是采用现代的还是古代的题材,都能讲述好属于自己的故事。
记:其实莎士比亚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并不是大家记忆中的样子,它没有被束之高阁,只有优雅的、专业的人才能欣赏。它们在剧场里被演员们用一种热闹的、俚俗的方式演绎,是奉献给老百姓的戏剧。而《明》中演员的表演方式也是热闹的,诙谐的,夸张的,我们能不能将其理解为这是田导对莎翁的一种致敬方式?或者,您还有其他的用意?
田:肯定是致敬。只是致敬的方式不一样,我们这次的致敬特别中国。我们想要用中国的理解方式和故事模式让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融入明朝,走入中国。一旦李尔王来到中国明朝,那么就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李尔王变“聪明”了,他不会在江山社稷面前情绪化,面对庞大的集权系统,他的皇位传承就显得特别重要而慎重。同时又衍生出一个男人清醒的自觉的成长过程,变为一个有意思的励志故事。这是从创作理念上对莎士比亚的致敬,而不是照搬文本形式的致敬。
记:《明》中三皇子这个人物形象是十分有趣的,他作为一位拥有着仁爱之心最后登基成功的皇位继承者,同观众想象中的成功上位的历史人物有很大的区别。您能谈谈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吗?
田:这个人物和中国人的文化归属感有很大的联系。中国自古没有太多的宗教崇拜,但是拥有强烈的皇帝崇拜。中国人认可的皇帝必定是大气的、仁慈的、智慧的,而不是残暴的、血腥的,如果三皇子变成这样心狠手辣的人,那么就是另外一个戏了。而《明》无疑是具有强烈的传奇色彩的:讲述了一个男人成长的故事,他从懦弱到勇敢,经历了残杀、陷害、背叛,最终成为一位有担当的皇帝,还难能可贵地存有仁慈。那么即使他做了许多逼不得已的事情,他还是被中国人接受的天子。从这一点上看,这个人物是成立的。
记:最后,您想对上戏的同学们说点儿什么?
田:(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热爱戏剧,一直走下去吧!(文/图 学生记者团 王睿智、吴韩娴、许晨 编辑/子鱼)
图为田沁鑫导演接受学生记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