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上戏新空间,表演戏05(1)班又一个毕业大戏《芭芭拉少校》彩排审查。这是著名英国作家萧伯纳的作品,导演同样来自英国,是莎士比亚皇家剧团的著名导演Dichlolas Barter。在狭小的新空间演出这个富于讽刺的现实主义话剧,实在有些难为导演和演员,特别是舞美上,置景、换景都受到很大的局限,着实有些遗憾。不过我们看到导演费尽心思在弥补这个缺憾,别处心裁的观众席设置,居高临下的观看视角,观众可以像上帝一样审判演出,尽管剧中的上帝也是剧作者讽刺的对象。
剧中有一支神奇的队伍――救世军,他们是上帝的使者,肩负改造灵魂、拯救世界的重任,救世军的资金,主要通过募捐,绝大部分来自有钱人,其中就有制酒商、军火商……帮助的对象,多是社会底层受难、落魄、流浪、犯罪的人,其中也不乏为了来混口饭吃,故意把自己贬低为暴徒、妓女的人们。美丽的芭芭拉少校,就是救世军里一名非常热情地成员,她有一个未婚夫,是希腊文的教授,为了博取她的欢心,也成了救世军的鼓手;她有一个缺席的父亲:安德鲁・安德谢夫,是一个军火制造商,是一个金钱至上者。安德谢夫家族有个奇怪的传统,其家产继承权,一定要传给没有受过教育的私生子,这也意味着芭芭拉的哥哥斯蒂夫没有这个继承权,为此,芭芭拉的母亲与丈夫长期分居。
故事就是从这个父亲的再次出现开始的:芭芭拉的母亲想要为斯蒂夫再次争取继承权,为女儿们争取更多的生活费,邀请丈夫安德谢夫回家。安德谢夫来到家中,见到并不熟悉的子女闹出很多笑话,他很喜欢芭芭拉。芭芭拉想要改造自己的父亲,邀请他去参加救世军的聚会,而安德谢夫也邀请芭芭拉去他的军工厂参观,后面的三幕戏由此展开:第二幕在救世军营地,第三幕在家中客厅,第四幕在军工厂。
第二幕安德谢夫来到救世军营地,这里充满了饥饿、贫穷、忏悔、祈祷,还有谎言。芭芭拉试图让父亲体会到救世军拯救灵活的力量,但面对救世军缺钱倒闭的危险,虔诚的祈祷也无能为力。当芭芭拉不得不接受制酒商和父亲安德谢夫的捐款时,她发现自己的信仰崩溃了。安德谢夫坚持的“贫穷就是罪恶、金钱和军火就是信仰”占了上风。第四幕绝望的芭芭拉少校来到父亲的军工厂,她一下子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想象中的地狱原来是天堂般的美好,相比之下,自己所谓的天堂原来只不过是地狱。她彻底地被征服了!当她的未婚夫为了取得安德谢夫家族的继承权,不惜把自己说成是个没文化的私生子的时候,她不仅没有唾弃他追逐金钱、背信弃义的行为,反而冠之以各种高贵的理由。当观众还在为她的信仰失落伤心流泪的时候,她已经为自己重新找到演讲的舞台而振奋不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喜剧性结尾啊!
生活就是这样讽刺人生,无情地揭去各种温情的面纱,让你看到赤裸裸地真相。人,不得不接受这种真相,只是他会立马寻找到新的面纱,把自己藏在里面。亲情、爱情、友情、信仰、正义、灵魂等等都是面纱,每个人都需要这种面纱。《芭芭拉少校》中只有安德谢夫不愿意蒙上这层面纱,他和他的家族都信奉金钱和军火,所以,这个家族继承人的选择上,定下了必须是没文化的私生子的规矩。其实也就是要求继承人没有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束缚,是一个真实的,对金钱和地位具有赤裸裸渴望的人!他嘲笑他的儿子斯蒂夫无知的正义,他和希腊文教授臭味相投,他也看到了芭芭拉身上隐藏的欲望:那种渴望控制别人灵魂的欲望!所以,他一看到芭芭拉,就说她和他们是同一类人,是“真实的魔鬼”!故事的结果,美丽的芭芭拉少校确实拜倒在了金钱和军火的石榴裙下。
在魔鬼和上帝面前,你会怎样选择?萧伯纳当然不会为魔鬼说话,可是,他又这般地讽刺上帝,他究竟想说明什么真理?也许他根本不想说明什么真理,他只是告诉你生活的真相。萨特说,存在即是合理。当空洞的真理太过遥远时,生活的真相,也许就是真理。(文/晓真 编辑/子鱼)
剧中有一支神奇的队伍――救世军,他们是上帝的使者,肩负改造灵魂、拯救世界的重任,救世军的资金,主要通过募捐,绝大部分来自有钱人,其中就有制酒商、军火商……帮助的对象,多是社会底层受难、落魄、流浪、犯罪的人,其中也不乏为了来混口饭吃,故意把自己贬低为暴徒、妓女的人们。美丽的芭芭拉少校,就是救世军里一名非常热情地成员,她有一个未婚夫,是希腊文的教授,为了博取她的欢心,也成了救世军的鼓手;她有一个缺席的父亲:安德鲁・安德谢夫,是一个军火制造商,是一个金钱至上者。安德谢夫家族有个奇怪的传统,其家产继承权,一定要传给没有受过教育的私生子,这也意味着芭芭拉的哥哥斯蒂夫没有这个继承权,为此,芭芭拉的母亲与丈夫长期分居。
故事就是从这个父亲的再次出现开始的:芭芭拉的母亲想要为斯蒂夫再次争取继承权,为女儿们争取更多的生活费,邀请丈夫安德谢夫回家。安德谢夫来到家中,见到并不熟悉的子女闹出很多笑话,他很喜欢芭芭拉。芭芭拉想要改造自己的父亲,邀请他去参加救世军的聚会,而安德谢夫也邀请芭芭拉去他的军工厂参观,后面的三幕戏由此展开:第二幕在救世军营地,第三幕在家中客厅,第四幕在军工厂。
第二幕安德谢夫来到救世军营地,这里充满了饥饿、贫穷、忏悔、祈祷,还有谎言。芭芭拉试图让父亲体会到救世军拯救灵活的力量,但面对救世军缺钱倒闭的危险,虔诚的祈祷也无能为力。当芭芭拉不得不接受制酒商和父亲安德谢夫的捐款时,她发现自己的信仰崩溃了。安德谢夫坚持的“贫穷就是罪恶、金钱和军火就是信仰”占了上风。第四幕绝望的芭芭拉少校来到父亲的军工厂,她一下子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想象中的地狱原来是天堂般的美好,相比之下,自己所谓的天堂原来只不过是地狱。她彻底地被征服了!当她的未婚夫为了取得安德谢夫家族的继承权,不惜把自己说成是个没文化的私生子的时候,她不仅没有唾弃他追逐金钱、背信弃义的行为,反而冠之以各种高贵的理由。当观众还在为她的信仰失落伤心流泪的时候,她已经为自己重新找到演讲的舞台而振奋不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喜剧性结尾啊!
生活就是这样讽刺人生,无情地揭去各种温情的面纱,让你看到赤裸裸地真相。人,不得不接受这种真相,只是他会立马寻找到新的面纱,把自己藏在里面。亲情、爱情、友情、信仰、正义、灵魂等等都是面纱,每个人都需要这种面纱。《芭芭拉少校》中只有安德谢夫不愿意蒙上这层面纱,他和他的家族都信奉金钱和军火,所以,这个家族继承人的选择上,定下了必须是没文化的私生子的规矩。其实也就是要求继承人没有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束缚,是一个真实的,对金钱和地位具有赤裸裸渴望的人!他嘲笑他的儿子斯蒂夫无知的正义,他和希腊文教授臭味相投,他也看到了芭芭拉身上隐藏的欲望:那种渴望控制别人灵魂的欲望!所以,他一看到芭芭拉,就说她和他们是同一类人,是“真实的魔鬼”!故事的结果,美丽的芭芭拉少校确实拜倒在了金钱和军火的石榴裙下。
在魔鬼和上帝面前,你会怎样选择?萧伯纳当然不会为魔鬼说话,可是,他又这般地讽刺上帝,他究竟想说明什么真理?也许他根本不想说明什么真理,他只是告诉你生活的真相。萨特说,存在即是合理。当空洞的真理太过遥远时,生活的真相,也许就是真理。(文/晓真 编辑/子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