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演员荣蓉与《收获》副主编程永新的幸福生活
春节后,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加的小说《风声》将被搬上话剧舞台。这件事的发起者是《收获》副主编程永新和他太太――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荣蓉,他们是一对在文学与戏剧界颇有口碑的搭档。程永新曾经发掘了余华、格非等众多知名作家,作家李洱说:“没有程永新,1985年以后的中国文学就会是另外一副模样。”荣蓉则集演员、戏剧制作人和剧场经营者于一身,2003年以来,成功推出了《张国荣――负距离接触》《兄弟》等话剧,创办了位于同乐坊的多功能小剧场――芷江梦工场。――演员荣蓉与《收获》副主编程永新的幸福生活
1 十八年缘分成正果
1988年,荣蓉刚进上海戏剧学院,朋友找她一起策划电视剧。电视剧黄了后,朋友似乎想补偿一下,说:“我有个哥们,长得特帅,介绍给你做男朋友吧!”荣蓉认识了程永新。第一次见面,荣蓉对高高瘦瘦头发带点卷的程永新印象不错,尤其是他说话中带点文人调侃的味道和拽拽的感觉。于是,他们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交往起来。
荣蓉喜欢看小说,当时学习忙没有太多时间,就请在《收获》做编辑的程永新推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一批小说就是那时读的。有时,程永新会到荣蓉的宿舍里等她,然后一起骑着自行车去喝咖啡,聊聊戏剧、文学。
当时荣蓉的表演课汇报需要演个小品,没有现成的,还请程永新帮忙写过一个。前些天,荣蓉在程永新的资料中看到这个小品剧本,上面还有自己用圆珠笔涂改过的字迹。她没有想到程永新还收着这个剧本,在箱子里放了二十年。
回忆起当时的交往,荣蓉说:“我当时小,大家都没有直说,就当他是个好朋友,现在想想,他应该是喜欢我的。”后来,荣蓉毕业了,恋爱了,两人之间的一点情愫,随着交往的减少日益淡了下来。
多年后,荣蓉结束了第一次婚姻。一天,她从古北一家美容院做完头发,碰上了在旁边喝咖啡的程永新,约了有空吃饭。没几天程永新的电话来了,荣蓉正好有事没能赴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程永新没有再来过电话。再后来,荣蓉很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不打电话给我啊?”程永新说:“你说有空一起吃饭,电话打给你了,你说很忙,我想你真的是很忙。”一段情缘,因为一个含蓄,一个大大咧咧,再次错过。
2004年荣蓉筹备话剧《周璇》时,又碰上了程永新。一次在饭桌上,朋友开玩笑对程永新说:“其实永新啊,你们俩结婚是最合适的。”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当即接过话头:“只要是荣蓉愿意,我明天就可以娶她。”荣蓉被惊了一下:这不像程永新一贯的风格,接着转念一想,他做老公挺好啊,认识这么多年,知根知底的,又能谈得来。在朋友开玩笑要程永新准备订婚戒指时,他马上打了个圆场:“这事我们俩自己会解决的,再说下去,荣蓉会脸红的。”荣蓉当时没表态,但这一句话,把两颗相识已久的心拉近了。没过几天,程永新的电话来了:“去香港吗?”“去香港干嘛?”荣蓉问道。“去买订婚戒指呀!”“是嘛?那你得让我安排安排时间。”
当荣蓉的母亲在毫无准备时听到女儿要结婚时,老人家被吓懵了,不住地劝做事冲动的女儿:冷静点,冷静点。结婚登记前一天,荣蓉辗转反侧,问程永新:“明天就去登记了,你觉得成吗?”程永新平静而果断地说:“我们都是成年了,觉得可以的事,应该不会有问题吧。”这番话,让荣蓉心里吃了颗定心丸。
2005年2月6日,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文学和艺术界的名流齐聚一堂。婚礼上,一位台湾的朋友写了副风趣的对联,上联:四十几年不动,下联:四十几天猛动,横批:炮轰荣蓉。乐翻了在场宾客。
2 是夫妻,亦是知音
婚后,荣蓉与程永新过着闲适的生活。程永新每周三个半天去杂志社,其他时间则在家里阅读写作,荣蓉除了拍戏,就在家里相夫教女。荣蓉怀孕期间,程永新在家陪太太,闲来无事,把十几年前写的小说《穿旗袍的姨妈》翻出来修改。这本小说1990年代初就写好了,但《收获》不发自己编辑的小说,于是就被压在了箱底。
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荣蓉亲手操办了新书发布会和专家研讨会,邀请了余华、苏童等一批著名作家出席。新书发布会上,面对所有来宾,程永新感言:“如果没有结婚,没有我太太,我这本书还不知道压在箱子里要压多久?”
这时的荣蓉,含情脉脉地坐在台下望着老公,像一个忠实的粉丝。在座的嘉宾并不知道,新书发布会前一天荣蓉还在浙江拍戏,当晚赶到家时,已是凌晨两点。第二天,她依然神采奕奕地出现在现场,热情周到地招呼每一位来宾。开完专家研讨会,荣蓉又风风火火地赶回浙江去拍戏了。2008年,程永新完成了一本非常特别的著作――《一个人的文学史》,记录了他在《收获》的二十几年来和当代作家的书信、邮件、对话以及他所亲历的文学活动,回顾和梳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发展脉络,也对新世纪文学的现状进行了思考。
一天,荣蓉在家读《<中国新潮小说选>序》一文,其中有这么几句话:
没有他们,在追逐利益的时尚下,这本书恐难问世。
总应该有些人做别人不愿做的事。
为我们民族。
为我们曾经那样灿烂的古国文化不至于断了香火。
《中国新潮小说选》编于1989年,收入了日后名声大震的莫言、余华、马原、史铁生、苏童、格非、孙甘露、残雪等在当时还是年轻人的作品。这段感谢该书编辑和出版社的文字,透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其实也是从事编辑工作的程永新自己的心声和动力。看完文章后,荣蓉当即打电话给程永新:“老公,看你的《一个人的文学史》里的其他文章,我会喜欢上你,但是读了《中国新潮小说选》的序文,我会爱上你!”
在感动之余,程永新由衷地欣赏太太。15年来,荣蓉一直领养着一个孤儿,就连她的好友,也很少有人知道。1993年,荣蓉在电影《陌生的爱》里演一位福利院的老师,缺乏家庭温暖的孤儿生活,让她印象深刻。拍完戏后,她从上海福利院领养了来自新疆的孤儿阿依古力。当时荣蓉还没成家,带着这么个外国人似的小女孩走在街上,人们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打量着这位年轻的“妈妈”。如今,阿依古力已经18岁了,在北京学习音乐,除了定期给她寄生活费,荣蓉只要去北京,就会去看她。
3 是伴侣,亦是搭档
2003年,荣蓉随《幸福的日子》去日本演出,觉得要是在上海能自己做一个这样的百人剧场会很有意思。婚后,荣蓉跟程永新说:“我的梦想是有一个剧社,有一个剧场,能够演自己的戏。”太太的心愿,程永新放在了心上。一次,程永新在和做创意园区的朋友聊天时说:“你们园区应该有个剧场,剧场才是创意园区的中心。”对方狐疑:“剧场怎么做?找谁做?”程永新说:“我老婆会做。”
当时,荣蓉怀孕五个多月,想着能有机会实现梦想,挺着个大肚子就去看现场。接下来,从定设计方案,装修,选设备全是荣蓉在打理。每天早出晚归,她也不觉得苦:“每天都很兴奋,人处于亢奋状,像吃了激素一样。”一年后,同乐坊里多了一个多功能小剧场。
如何命名这个新剧场,让荣蓉犯了愁,程永新建议说:“要不就叫芷江梦工场吧!解放前芷江路上有个芷江大戏院,这个名字既有历史文化的含义,同时也有现代感。”
剧场开业后,荣蓉做了音乐话剧《丁香花》,为了这个戏和新剧场的推广,程永新跑前跑后,帮太太联系媒体,还发动朋友来买票看戏。
除了给剧场出谋划策,程永新还成了荣蓉戏剧事业的文学顾问。结婚后,程永新看小说时多了个任务:为太太寻找合适搬上舞台的作品。2005年,余华沉寂多年后推出新作《兄弟》,程永新看完后对荣蓉说,小说很有意思,很适合搬上舞台。在程永新的支持下,荣蓉很快和余华谈妥了版权事宜。话剧《兄弟》的上演,成了当年上海戏剧界的一件盛事。
去年,作家麦加凭长篇小说《暗算》获得茅盾文学奖,他的新作《风声》刚出版就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程永新看完书稿后就把《风声》推荐给了太太。麦加来上海参加新书发布会时,程永新对他说:“我老婆有兴趣把你的小说搬上话剧舞台。”麦加一听,二话没说,爽气地表示只收一元钱的版权费。
今年上半年,《风声》就将在上海的话剧舞台亮相,目前已经完成了剧本的创作和前期筹备,据说会有大牌导演和影视明星加盟该剧演出。
在话剧《风声》之外,荣蓉拍的电视剧《爸爸天亮叫我》《进城》和《赶死连》将在2009年播出,程永新的新作《穿旗袍的姨妈》(下部)和新版《一个人的文学史》也将出版。这些即将诞生的“孩子”,意味着又一个收获之年。(原载《新民晚报》2009-01-29 A14版 作者:丁盛 本网编辑:白水)

是夫妻亦是知音(原载《新民晚报》)

美满幸福的一家(原载《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