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台记事之三】
――台湾大学的“傅钟”和傅斯年
高耸在校园内的傅钟
傅钟碑文
近年来,对大学精神的呼唤一直是教育界内外讨论的热点,我们也看到过关于大学精神的洋洋洒洒的论文。但实际上,大学精神在大学更生动的体现则在于一个个有魅力的人和事。
到过台湾大学的人一定会对台大校园著名的“傅钟”留下印象。这是为了纪念台大第四任校长傅斯年铸造的,上面题写着傅斯年提出的台大校训“敦品、力学、爱国、爱人”。每节上下课,“傅钟”都会响二十一声。基座上题写着:“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每个台大的同学都能说出八字校训及二十一响钟声的寓意。
给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半个世纪前的提醒似乎对于今天被忙碌充斥的我们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警示。这也可以理解为更久远的孔子提出的“吾日三省”理念的具体形态化。
傅斯年担任台大校长时间并不长,只有两年就因突发脑溢血辞世,但他对台大师生的影响却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傅钟”的对面是台大校史馆,展示了八十年办校历史,其中关于傅斯年的内容非常突出。
傅斯年是著名的教育家。中国许多大学都有过他的身影。几年前我访问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校长介绍该校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傅斯年。他还曾担任过西南联大校务委员、北京大学代理校长。
傅斯年是一个极有个性的学者。他的老师胡适说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他任历史语言所所长二十三年,培养了大批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等专门人才。从1919年至1926年,他先后留学英、德,一心扑在学习上。同学回忆说,“这么多留学生中,真正全副精力用来读书、心无旁骛不理会男女的只有陈寅恪和傅斯年,以至于有人把他俩比作“宁国府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在“许多留学生都以求得博士学位为鹄”的世俗风气中,傅斯年连个硕士学位也没拿到。但是,没有人不佩服他的学问渊博”。
蒋介石对傅斯年非常欣赏,要拉他加入政府做官,让别人相劝。但傅斯年坚决不肯。蒋介石无奈,转而想拉胡适进入政府,希望傅斯年去说服,结果傅斯年也竭力反对。他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一旦加入政府就失去了作为学者的身份和说话分量,也打消了胡适做官的念头。对此,李敖在电视节目《李敖有话说》中说:“有一个人,学生领袖傅斯年,终其一生不肯加入国民党。他不但不加入国民党,还鼓励他的老师胡适要采取跟国民党并不很合作的态度。这一点我觉得傅斯年很了不起……”
一九四九年一月傅斯年就任台湾大学校长。台大成立于一九二八年,前身为日据时期的“台北帝国大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接收该校,经改组后更名为“国立台湾大学”。此时台大是个“烂摊子”。第一任校长罗宗洛被迫离任,第二任校长陆志鸿知难而退,第三任校长庄长恭到任半年即返回大陆,后来杜聪明代理校长不足一月。傅斯年上任后也连呼“上当”。
但是,傅斯年没有退却,在第一次校务会议上,他明确提出办学理念:“本校将来的进步,可以分作三项去看,也可以三个层次,一是教育范围的,二是学术范围的,三是协助社会的”。这也正是对应了现代的大学功能,即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任务。
正是由于正确的使命定位,台大至今也没有离开这个轨道。
傅斯年1950年逝世后,其骨灰葬于大学的植物园,并改名为“傅园”。墓冢以古希腊雅典式建筑设计,象征傅斯年所追求的校园民主以及学术自由。
傅斯年在1949年校庆纪念会演说中提出了“敦品、励学、爱国、爱人”,后来成为台大校训,传承至今。钱思亮校长在1969年为总图书馆亲题「敦品励学」。七十年代,阎振兴校长在任时将「敦品、励学、爱国、爱人」八字刻在体育馆墙上,并塑傅校长半身铜像。
现任校长李嗣涔在2008年校庆时说道:“台大的核心价值就是追求教育卓越、研究卓越与关怀社会,传承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的精神,展现台大人与众不同的理念与情操。而处于全球环境快速变迁的今日,台大的挑战不同于以往。为继往开来,更上层楼,本校正积极推动各项改造工程,期以达到‘华人顶尖,世界一流’的目标”。
现在,台大针对这个目标的实现制订了“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包罗六个方面的策略与工作重点:一、教育卓越。强调品格教育、营造校园人文艺术环境、强化全人教育、设立菁英学程、改善教学质量;二、研究卓越。走向国际一流的策略、争取及鼓励卓越师资,改善支持人力、加强研发环境的基础建设、均衡发展、重点突破、强化研发成果的管理与运用;三、关怀社会;四、推动国际化。加强参与重要国际大学组织并主动担任积极角色,加强重点姊妹校交流,加强跨国双学位制度,优势领域之重点研究团队国际交流合作,支持教师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事务,协助年轻教师及研究人员拓展国际视野,博硕士班研究国际化;五、经营本校成为一个大家庭;六、研拟推动法人化。
在“迈向顶尖大学”方案中最后说:“期望本校师生员工能够共体时艰、群策群力,携手共进,克服种种困难,协助本校迈向顶尖大学,开创崭新的未来,这样才能向社会交代、向历史交代。”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精神的传递不仅仅是口号和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建设,落实到每个项目,每堂课程,也落实到每个教师的言行,校园环境的每个角落,落实到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
关于傅钟,台大学生写道: “对台大师生而言,傅钟不只是报时的工具,更传承了傅校长对学子的叮咛。”
(图文:韩生;编辑: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