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文化内需也要启动(孙惠柱)

发布时间:2009-04-16作者:访问量:97

  有道是“衣食足,搞艺术”,我国近年来的文化繁荣和发展是和经济的高速腾飞分不开的。那么,在当前经济运行遭遇困难的情况下,文化还能发展吗?最近不少媒体多次引述所谓“口红经济”的说法,援引国外一些例子,例如经济危机反而让更多的人走进电影院等等,说明当前的金融危机还有可能带来文化市场的繁荣。这些例子倒是事实,因为人家那儿电影票很便宜,在平均月收入的0.3%以下,是最经济的消遣方式之一。但反观自身,我们的文化市场还不够健全,且不说舞台演出票价位尚高,本应是大众艺术的电影票也难言廉价。可以说,普通的工薪族看场演出或者电影大都还是要算一算的。所以,如果还指望减了薪乃至失了业的人多进电影院,或许不大现实。
  是不是只能等待经济好转以后,文化才有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呢?那倒也不是。经济困难时期,文化照样大有文章可做,甚至更应该有大举措,但这些举措主要不是在市场,而应在政府主导的文化事业领域中。美国政府平时是最相信市场、最不管文化的,但在遇到经济危机的时候,也会推出“文化救市”的政策。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工人大量失业,文艺界人士也不例外。于是,在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中,就有个“联邦戏剧项目”,给戏剧家发工资,让他们为社区民众廉价演出各种戏剧,包括活报剧。这个普及艺术的应急措施搞了四年,一直到经济危机结束。这在美国绝对属于极为难得的政府行为。为何这么说呢?因为美国人相信小政府,尽可能把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公益活动交给私人基金会去管。在平日,其“国家艺术基金会”的总预算还比不上国防部属下的军乐队。因此,大萧条时期的“联邦戏剧项目”几乎成了美国文化史上由政府主导的一个特例。
  这样的项目要在中国倒是顺理成章的,因为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事实上政府也一直在加强基层文化工作,我们有一个庞大的公益文化体制,从中央文化部到省市的文化厅,再到下面各层的文化馆、文化站。而我们的不少城市里,社区文化也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群众基础。例如上海几乎每个公园里都有歌咏队、健身队,不少街道常年组织文艺演出和比赛。
  然而,为了让广大市民都能享受到社区文化发展的成果,还需要在两个方面提供更多的服务:设施和专业指导,这就需要更多的投入。如今,上海已经有100多个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但公园的密度毕竟没有高到遍及所有的社区,而且公园多半只有露天的场地。我们应该看到,文化内需也是内需,而且,对于基本实现了温饱的中国来说,这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至为重要的一种内需。
  至于专业指导,应该说现在各级文化机构已经有了不少人,但他们是否都能胜任为老百姓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的工作呢?而且,按我们的人均水平来看,人数还很不够,上海不少街道都有上万甚至十几万人口,最好能为每个街道文化站配备若干专业人员。近年来各类艺术院校不断扩容,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成倍增加,他们中多数人不大可能找到全职的文艺团体的工作。这其实是完全正常的,既不能说明这些学生不行或者选错了专业,也不能说学校的艺术教育失败了。美国戏剧专业的大学生只有不足3%毕业后会在圈内就职,大多数就把学到的戏剧素养用到后来选择的各行各业、各种岗位中去,包括社区文化的指导和组织工作。当然,这个择业的过程本身一般没有政府支持或介入。过去一二十年里,我国香港和台湾、新加坡的情况大致上也是这样。
  我们这儿很多艺术专业大学生也正在走上这条路。为这些毕业生提供社区文化服务的岗位,以及用他们来替换一部分过去进了文化部门但缺乏专业背景的人员,是政府应该做也可以做的又一件事情。可喜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在考虑启动这一举措,这不仅是一个在金融危机期间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短期工程,更是为社区民众提供文化服务的长期性的基本建设。
  更加完备的文化设施以及更多更好的专业指导,不但会带来社区文化的发展,还会大大提高全社会文化艺术的专业水准。20世纪上半叶在上海形成的越剧、沪剧、滑稽戏等剧种,就是在文化人的帮助下,从地摊式的小型说唱发展而来的。当今发达国家的业余演艺都很发达,在那些著名的明星院团底下烘云托月的,是不计其数的小型乐团、剧团、舞团。在他们的大众文化风景线上,有全职的,也有大量非全职的文化社团,这种多元体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纽约是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在完全职业、商业的艺术之外发展起以“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为代表的非营利性艺术社团的,一般都具有专业水准,但参与者未必都是全职的艺术家。上世纪70年代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在经济上达到全面温饱以后,也开始走上了类似的文化发展路径,在几个由政府全力创建、支持的标志性院团之外,是大量的以非全职艺术家为主的小型社团。
  当下,我们的艺术院校毕业生除了进专业院团和搞社区文化以外,也有不少人正在计划自主创业,组办剧团、乐队、影视工作室等等,这些社团能不能办起来,草创时期的经济支持是个关键问题。这又是启动文化内需的一个重要板块,已经引起了政府的关切,也希望得到全社会更多的支持。(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教授)

    (编辑/子鱼)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