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之一的大型神话京剧《封神榜》由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上海京剧院联合制作,将于9月4-6日在上戏剧院演出。有关该剧演出的新闻发布会昨天上午在我校华山路校区佛西楼会议室举行。上海文广局艺术总监马博敏,上海戏剧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韩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助理、青年京昆剧团团长徐幸捷等领导和剧组主创人员、媒体记者共计30余人出席会议。
成立于2006年7月的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是市委领导当年为文艺和艺术教育之间搭建的“文教结合工程”中,为培养优秀青年京昆人才组建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上海戏剧学院成立的第一个青年演出团体。市委宣传部和市教委以每年一百万的投入支持着这个团培养京昆拔尖人才。为庆祝其成立三周年而举办的系列演出活动共有三轮。第一轮是京剧《死水微澜》的演出。该剧移植自同名川剧,它的上演体现了青年演员突破行当和程式的局限,从地方剧种汲取养料的能力;演出效果让大家看到了京昆应重视汲取地方戏曲养料的必要和重要;第二轮是《京昆经典传统剧目选粹》的演出。本次演出精选了十五出经典折子戏,全面展示了青年演员在打好基础、继承传统方面所做出的努力,青年尖子演员三年前与三年后的对比,进步是令人欣喜的;第三轮是大型神话京剧《封神榜》的演出。本剧是经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成员多次商讨并最终推荐排演的新剧目。它唱做并重、文武兼备,对继承和创新都有很高的要求,选择它来考验青年演员的基本功,提高青年演员塑造人物的能力是非常合适的。
大型神话京剧《封神榜》汇集了青年京昆剧团的一批优秀青年演员,他们行当齐全,青春洋溢。在本剧中,青年演员们各自独当一面,饰演主要角色。为了使这些青年演员在理解、诠释人物方面更上一层楼,剧团领导特别邀请各行当老师给他们以加工和辅导,如旦角演员的指导老师为胡锦芳、李秋萍;老生演员的指导老师为张信忠、关松安;花脸演员的指导老师为朱玉峰;著名表演艺术家孙正阳也对青年演员的表演进行了指导。他们亲临排练场,把自己的经验和对人物的理解悉数传授给青年演员们,在提高本剧整体质量的同时,也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戏曲人的精神和风范。
《封神榜》与海派京剧连台本戏渊源颇深,曾被改编为多个版本。其中,最为人所乐道的当数上世纪二十年代,由“麒派”创始人、京剧名家周信芳先生创排并演出的十六本连台本戏《封神榜》。后来演出的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华京剧团和七十年代末上海京剧院二团的演出版本等。此次创排的大型神话京剧《封神榜》不是当年剧目的再现,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剧本方面,编剧李莉紧抓人物、冲突、故事、人性,刻画了主要角色的心理世界,以“情”贯穿全剧,写就了一台人物丰满、情感浓烈的大型神话京剧。
导演方面,总导演朱楚善原为上海京剧院导演,后赴美发展。他在上海京剧院时已是一、二、三本《封神榜》的导演,对这出戏熟悉和热爱程度非一般人所及。此次回国重新指导《封神榜》的排练,是他对自己前作的继承和颠覆。
音乐方面,唱腔设计续正泰将人物性格与流派特点相结合,如姜皇后为“程派”青衣,假妲己为“荀派”花旦,真妲己为“梅派”青衣,梅伯为“余杨派”老生,商容为“麒派”老生,舞台上流派纷呈,京韵浓厚。作曲、配器及指挥龚国泰,昆曲作曲周雪华以及赴美归来的房飞、房绍卿几位音乐专家的加盟,使该剧在音乐方面磅礴大气,颇为震撼。
一批年轻的舞美设计人员在灯光专家周正平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他们对该剧舞美的理解和体现。
院团合作、共创共赢。为了确保演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本剧的排演工作中来,上海京剧院专门调整了一团、二团的排练、演出计划,并在器材、道具、布景、服装等舞美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作为上海戏剧学院成立的第一个青年演出实体,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在探索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方面得到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关心和帮助。此次,上海戏剧学院还用了刚刚购置的LED的专用设备,用于《封神榜》,进行多媒体和舞台艺术结合的进一步探索。
值得提倡的是,大型神话京剧《封神榜》排练时正值盛夏酷暑,但剧组全体演职人员不畏炎热,始终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排练,为本剧的演出提供了保证。特别是排练期间,当得知台湾地区受台风“莫拉克”侵袭后,剧组全体演职人员踊跃捐款,共集得人民币八千余元。目前,这笔款项已通过中国红十字总会捐赠给台湾灾区。钱数不多,但这是一笔来自排练厅的青年演员和学生的心意。(文、编辑: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