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特别的支部活动

发布时间:2010-03-15作者:访问量:145

    3月9日下午,上海戏剧学院民革支部在方方主委的组织下,进行了一次特别的支部活动――于上海图书馆参加当代文坛深具影响力的台湾作家白先勇畅谈昆曲、建言中华文化复兴的讲座。
    此次活动名为《当媒体遇到艺术,对话昆曲“牡丹亭”、“玉簪记”》,是白先勇先生与台湾前新闻局长、上海交通大学赵怡教授以访谈形式进行的一次讲座。赵怡先生用非常幽默、引导的对话方式,让白先勇娓娓道来,他是如何爱上昆曲,以及大力推动昆曲的动机及使命感。
    讲座尚未开始,全场便座无虚席,乃至过道、走廊、侧门外都站满了慕名而来的观众,场面十分火爆。一袭黑色大衣,披着招牌式的红色围巾,白先勇的出现更是引爆了全场掌声经久不息。白先勇表示,这已是他第四次在上海图书馆举办活动,对上海图书馆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因上海图书馆仍保有梅兰芳的剧照和唱片。而他在九岁时第一次在上海美琪大剧院看梅兰芳的表演,就已经与昆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指出,昆曲又称水磨调,发源于苏州附近的昆山,在中国已将近有500年的悠久历史,从明朝嘉庆到清朝一直都独霸中国戏曲界,素有「百戏之母」的称号。昆曲非常美,结合了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美术各种美之极致于一身。
   “年轻的观众与演员,是传统戏剧的生命力之源。” 白先勇把汤显祖所作的昆曲「牡丹亭」改编成青年版牡丹亭,让昆曲能够被广大年轻族群接纳推广。白先勇在现场向观众描述了5年前青春版《牡丹亭》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巡演场景:“1500座的大礼堂竟然挤进3500多人,惊动了校长。理工科大学也有如此的高人气,可见年轻人多么渴望亲近戏曲文化。”他认为,目前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疏离,与教育总体缺乏中国传统艺术、音乐的培养有关。“不是年轻人不想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而是我们没有好的作品给他们欣赏。”、“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种期待,期待一次‘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我希望能向外国人展示我们的文明,恢复‘大汉天声’!”这些掷地有声乃至振聋发聩之语引发了全场观众一次次热烈的掌声。
    白先勇,一个对艺术、对美无限执着的人,一个民族主义者,一个谦逊的学者,一个在国际上致力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斗士。他的这些品质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也让我们在敬佩之余不由生出了一份责任感。作为一所艺术类高校的教师,我们亦有责任去引导学生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亦有义务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方方教授的老朋友,第一位将白先勇的小说《玉卿嫂》、《游园惊梦》等搬上舞台;第一位与大陆共同拍摄海峡两岸联欢电视直播晚会的台湾著名导演黄以功也在座。
    让我们紧跟先行者的脚步,执着于对美的追求,探索于传统与现代的磨合,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文/上戏民革支部  黄轲  图/萧何  编辑/雨田)

图为讲座现场

图为讲座现场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