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创作中心和演艺中心主办,表演系,戏文系、戏曲学院和电视艺术学院协办的新剧本朗读会于5月18日至20日在新空间进行了五场朗读汇报和展映,顺利落幕。
首场戏文系06戏文毕业大戏(片断)汇报,共朗读了话剧《天浴》(编剧:王莹)、《十五岁》(编剧:文雅)、《泽乡情》(编剧:吴晓倩)、《SCL90》(编剧:李倩如)和《机器人也无所谓》(编剧:张雨佼)等六个学生原创剧目的片段。第二、三场为电视艺术学院06编导毕业作品的展映,有《再见》(预告片,编导:邹佳妮)、电影《没有尘埃的世界》(编导:张聿、陆洁琼)、电影《透明涩》(编导:古韵、黄钊塬)、电影《壁橱女孩》(编导:张秦瑞)、电影《苦夏》(编导:王岑、杨�)、电影《走出七月》(编导:葛瑾)、电影《逝夏》(编导:石韫、武克斐)、电影《离离》(编导:汪丹妮)等八个取材多样、风格独特的电影原创作品呈现于观众。第四场是表演系纳海剧社戏剧小品专场,共演出了原创小品《记忆》,独幕剧《从高山到高高的山》、《车站》,以及《狙击手》、《爱情游戏》等作品。第五场为戏曲学院戏导专业戏曲片断汇报,同学们声情并茂地呈现了京剧《深宅未了怨》、音乐剧《娜拉真的能出走吗》、越剧《中泽晴美》、京剧《红梅记・救裴》、音乐剧《豆蔻》等五个剧目。
《上海戏剧》主编胡晓军、我校《戏剧艺术》杂志副主编沈炜元教授、戏文系孙祖平教授、戏曲学院宋捷教授以及戏文系主任陆军教授等五位专家对每一场的朗读剧目进行了逐一点评。专家们对学生们的创作感到欣喜,并对作品中流露出的当代青年学子对艺术、人生的思考和情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本次新剧本朗读会秉承“注重原创”、“出人出戏”的原则,在朗读形式、风格、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地探索,特别是电视艺术学院06编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拍的电影作品展映,成为本次朗读会的一大亮点,得到了点评专家们的高度肯定。(文/08戏文 应艺能 编辑/子鱼)
>>>>相关报道
我们的青春不散场――2010年新剧本朗读会暨06电视编导毕业作品展映
5月19日下午至晚九时,我校2010年新剧本朗读会第二、三场暨电视艺术学院06编导毕业作品展映在华山路校区新空间举行。本次展映共播放了八个作品,取材、取景天南海北,丰富多样,有东赴浙江东极岛拍摄的《再见》(编导:邹佳妮),有西往内蒙古阿拉善地区以表演系内蒙班为主角的《离离》(编导:汪丹妮),有北上至辽宁赫图阿拉城拍摄的《没有尘埃的世界》(编导:张聿、陆洁琼),也有南下到福建创作的《壁橱女孩》(编导:张秦瑞)。题材也颇为广泛,有涉及裸体模特生活的《透明涩》(编导:古韵、黄钊塬),也有讲述妓女与傻子感情的《走出七月》(编导:葛瑾),有描绘纯美爱情的《逝夏》(编导:石韫、武克斐),也有反映市民生活的《苦夏》(编导:王岑、杨�)。一幕幕场景,一个个故事,皆凝聚着同学与老师们共同的心血和汗水。
在每部影片放映前后,编导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阐述,并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与观众一起分享影片制作的主旨以及创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透过这八个作品,我们也可以看到06编导的同学们在班主任老师赵武的指导下,努力实践着各自的“电影梦”,从前期剧本写作到拍摄再到后期制作,可谓殚精竭虑,倾尽全力。
展映之后,点评专家们对作品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大到电影体现的内涵与主题,小到电影镜头构图的细节,在予以肯定的同时,也指出其中的不足并给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议。如戏文系孙祖平教授提到部分影片反映的内容丰富,有想象力,导演语汇掌握充分,但在编剧上,还有较大的修改空间。戏曲学院教授宋捷老师指出,尽管这些作品的制作与投入不能与一线电影相比较,但他从中看到了学生导演的才华与灵气,看到电视艺术学院的教学实力,很是可贵。而陆军教授则对其中一些影片选题和拍摄的市场化、商业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此外,《上海戏剧》主编胡晓军、《戏剧艺术》副主编沈炜元、电视艺术学院副院长赵韫颖、电视编导系主任方方教授、詹新教授等也对作品进行了一一点评。老师对同学们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也对同学们的未来寄予厚望。
班主任兼毕业创作总监制的赵武老师对所有在场领导和专家以及热情的观众表示衷心感谢,感谢他们对06编导毕业作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指出,由于制片经验和技术条件不足,致使有些作品的导演构思尚有诸多缺憾,有待完善和提高。但正如一位学生代表所说,“我们都怀揣着电影梦,请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一定拍出更好的作品。”
此次影片展映与2010年新剧本朗读会相结合,是对传统剧本朗读会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呈现了另一种剧本表现方式,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认可。
据悉,此次新剧本朗读会展映的影片只是06编导毕业作品中的一部分,他们还将在莲花路校区进行第二期的毕业展映。(文/孙安然 图/刘佳奇)
图为专家现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