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舞蹈诗《红》剧照。
(上戏提供)
大型舞蹈诗《红》,明晚起将在上海戏剧学院大剧院初露头角。这部上戏向建党90周年献礼的原创剧目,通过聚集上海和海内外创作力量,展开了一次主旋律题材的全新探索。
一种另辟蹊径的国际流行舞蹈样式,一群来自海内外年轻而有激情的创作者,在一路采访中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在他们活跃的身影中,火热的《红》作为上戏向建党90周年献礼的原创剧目,将以充满象征、寓意和哲理意味的现代舞样式向观众走来,力争在献礼作品中赢得“好看”和“感动”的口碑。
一年多酝酿,舍具象而求传神
很难想象,一部1小时20分钟的大型舞蹈诗,不直接表现任何一个具象的历史瞬间,却能够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的历史进程浓缩表现。《红》的策划和编剧、上戏党委书记楼巍回忆,一年多前,当舞蹈诗还在酝酿时,在选取表现样式上有过热烈的讨论。
“舞台上已经有那么多红歌,还有表现各个时期共产党人和领袖形象的歌剧、歌舞、话剧和舞剧,如果新创作品在很多人都熟悉的一个个具体历史切入点上展开剧情,不难,但很难赋予新意。”最后,大家在上戏舞院近年来曾作出成功探索的舞蹈诗样式中获得了灵感——“党的成立是一个红色起点,它在整个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成了点燃重生希望的一抹红色。一次次讨论中,大家从红的基色出发,将灵感投射到避实就虚的表现手段上,尝试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凝练为诗化的舞蹈语汇。”
还有一重心思压在上海音舞创作者们的心上。多年来,大家一直苦苦思考怎样让国产舞剧吸引更多80后、90后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楼巍说:“既然选择了不具一象却神采兼备的创作之路,《红》就必须用肢体语言和音乐来表达思考和寓意,让舞台上漫溢的诗情打动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当今国际舞台上很受青睐的现代舞,是一种格外青春和具有力量感的艺术样式。 它以表现美、力量、情绪、情感和哲理思考为长项,让它与舞蹈诗这样一个体裁嫁接,通过抽象的舞蹈语言、意向化的舞蹈画面,能够抒发对过去的缅怀、对今天的思索与对未来的期许。”
“舞台上,你看不到硝烟炮火,也看不到旗帜飘扬、敌我对立斗争的场面,但在 ‘序’、‘红之渴’、‘红之流’、‘红之恋’四个章节里,满台70多个演员的群体和个体舞姿,却让你时时产生丰富的历史联想,被更具有艺术真实度的激情与浪漫气质感染。”上戏舞蹈学院院长陈家年这样解说《红》。他说:“舞蹈诗的最终诉求只有一个,就是回归美,回归艺术的感动和震撼。红,在剧中正是一种信仰和精神诉求的象征,同时又以星星之火、革命洪流、新时期建设的豪迈情怀等情态出现。”
舍固定符号,感动自己再感动观众
这是一支异常年轻的创作团队。
领头的编导董杰是个喜欢戴鸭舌帽的帅气小伙。编舞中,他追求“通过青春力量表达年轻人对革命的感悟”。他钻研了之前大量表现党史和共产党人艺术形象的舞蹈、舞剧作品,编创时却又不触碰一个似曾相识的剧情、不重复一个程式化的人物形象。他说:“我们希望让观众在‘过程美’中回顾党的历程。虽然舞台上看不到镰刀锤头、火炬刀枪,也看不到各个年代的军服,但音乐、情绪、舞姿会把你真切地带入一个个特有的历史氛围中,跟着舞蹈压抑或爆发,为那些抽象却真实的生命状态而哭而笑。”
他率领的编舞团队平均年龄仅20岁。大家对剧本进行数十次的研讨和修改,还邀约舞台演剧、党史研究等各路专家观摩排练、参与创作研讨。他们相约“创作中不直接点题,对待人物不脸谱化,不符号化,让厚重的题材获得灵性的表现”。董杰举例说,“号召”的舞段巧妙运用桌子映射出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多次会议,又在另外一个空间通过桌子的流动,体现出对一个个黑暗势力的清除;“星星之火”不在舞台上出现具象的火把,而用演员肢体表现流动的火把和火焰;“曲折探索与前赴后继”的舞段中,通过节奏、队形层次的对比和造型、色彩的变化,用极具雕塑感的画面,将革命征程的艰苦卓绝体现出来……
《红》的作曲,由曾写作舞蹈诗《四季》的旅美青年作曲家房绍卿担纲。这位80后的小伙子曾为外国游戏写作了很多好听的音乐,同时攻读哲学。在沟通创作思路后,他在美国创作完稿,交卷上海,作品听来大气磅礴又丝丝入扣。
71位舞蹈演员,年龄大多在17—20岁,他们能否胜任?《红》的制作人翁增辉说:“五个月排演,对每个学生都决不是一个轻松过程。在剧组里,他们完成了两份作业,一是进行一次难忘的专业创作,一是对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进程有一次深入学习体验。演员们会问自己,你没有真切的感悟怎么会有激情?没有激情怎么会跳出精彩?跳不出精彩又怎么会感染观众?”
今年春节还没有过完,所有演员就全部提前返校。整整五个月,除去日常教学安排,他们没有节假日和休息,全部的汗水都为《红》而流。当“序”首次合成,舞台上,紧张的群舞者被 “长夜难明赤县天”的低沉情绪所裹挟,有人跳着跳着开始低声啜泣,台下先睹者也激动得不能自持。一位长者当场大笔写下“红”字,交予剧组以表敬意。
“排演《红》的过程,对情感是一次历练,对当代青年的理想信仰思考也是一次梳理。”上戏舞院2007级现代舞编导班的同学这样说。(本网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