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2011年第65届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上,我校和法国黑橡树剧院合作排演的话剧《西厢记》连演23场,获得了欧洲观众与法国媒体的高度评价。这是我校首次参加这一戏剧盛会,《西厢记》的成功演出,不仅是对我校表演教学的一次严格检验,也是中法戏剧交流史上的重要文化事件。该剧由法国著名导演吉拉尔•吉拉斯与表演系教师吕岩联合执导,吉拉斯与我校曹路生教授共同改编,舞台设计为舞美系研究生朱洪恩,服装设计与人物造型设计分别为舞美系教师全金和冯燕容,表演系08级戏剧(影视)表演本科班同学赵磊、陆媛媛、甄伽莹、王妍、王靖、艾佳妮、梁立文、曲哲明、刘禹、顾晓阳参加演出。
在刚刚过去的7月,数十万人、近千个戏剧团体云集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小城阿维尼翁,上演了又一场戏剧艺术的饕餮盛宴。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艺术盛会之一,阿维尼翁戏剧节与爱丁堡艺术节、柏林戏剧节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节,迄今已办了65届。今年,上海戏剧学院与法国黑橡树剧院合作排演话剧《西厢记》,参加了阿维尼翁戏剧节上规模最大的OFF单元演出。欧洲观众第一次在这个艺术盛会上看到了来自中国大陆的戏剧演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法国多家媒体大幅的报道,对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外互动,首开中国院校与法国专业剧院合作
7月29日上午,《西厢记》剧组的演员们早早地来到黑橡树剧院,为最后一场演出做准备。对这个演出了一个月的舞台,大家都很留恋,想到明天就能回国和家人团聚,心情很复杂,既失落又兴奋。
导演吉拉尔·吉拉斯开演前静静地坐在最后一排靠走道的位置,观看最后一场演出。三个月来,他一直为《西厢记》的排演忙乎,与上海戏剧学院的愉快合作,以及欧洲观众对演出的认可与赞扬,让他觉得很幸福。
演出结束时,观众集体起立向中国演员致敬,雷鸣般的掌声响起,不一会掌声变成统一的节奏,演员们连着返场五次,热情的观众仍然不肯离去。回到后台,演员们激动地留下了眼泪,大家击掌相庆,欢呼声中带着如释重负,带着极度的兴奋,带着些许发泄……
下午两点,吉拉斯夫妇与剧组共进最后的午餐,看着这些顽皮又可爱的同学,明天就要分别了,一向笑得孩子般灿烂的吉拉斯眼眶红润了,他动情地说:“不管你们今后是否继续从事戏剧表演,相信这次阿维尼翁戏剧节的演出,会是你们一生的记忆。”一下子,同学们的眼眶里涌出了泪花。
两年前,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与宫宝荣教授一行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访问了黑橡树剧院。黑橡树剧院由吉拉斯创办于1967年,由一座废弃的中世纪教堂改建而成。四十多年来,在吉拉斯的精心经营下,黑橡树剧院不仅已经成为阿维尼翁当地最具标志性的常年运作的剧院,而且也是在整个法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剧院之一,更是阿维尼翁戏剧节不可或缺的一员。每年戏剧节期间,黑橡树剧院都会精心组织十多台演出,深受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青睐。
在2009年的戏剧节上,上海戏剧学院与黑橡树剧院达成合作意向,约定共同寻找剧本,由吉拉斯和表演系教师吕岩联合导演,表演系08级学生演出,参加两年后的2011年阿维尼翁戏剧节。由此启动了这次创作演出项目。
去年5月,上海戏剧学院邀请吉拉斯来校为表演系08级学生开设大师班课程。在欢迎晚宴上,听了表演系主任龙俊杰介绍《西厢记》的故事后,吉拉斯连声称赞,放弃了寻找法国剧作的想法,并很快找到了法语译本。这位颇具诗人气质的编剧兼导演被剧中动人的爱情故事和浓厚优美的诗意所吸引,决定亲自改编剧本并把它搬上黑橡树剧院的舞台。
今年年初,著名剧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曹路生教授根据吉拉斯改编的法语剧本完成了中文改编,进入二度创作阶段,舞美系研究生朱洪恩担任舞台设计,舞美系教师全金和冯燕容担任服装设计和人物造型设计。
上海戏剧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合作,其中包含着多重意义:一是为学生提供参加世界著名戏剧节的机会以开阔国际视野;二是在与国外专业剧院合作中学习并检验表演教学;三是希望通过法国导演解读中国传统经典《西厢记》的新视角,让西方观众了解中国古典戏剧;四是通过古典戏曲改编为话剧,发掘其中蕴涵的美学价值。
今年5月,《西厢记》在上海戏剧学院正式开排。工作三周后,剧组一行12人来到阿维尼翁,进行为期三周的后期排练、合成与彩排。7月7日,阿维尼翁戏剧节开幕,《西厢记》在黑橡树剧院首演,开始了长达三个多星期的连续演出,在这座法国戏剧圣地造成了不小的轰动。
阿维尼翁戏剧节举办60多年来,中国大陆还从未有过话剧作品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因而,此次与黑橡树剧院合作上演《西厢记》,是中国大陆戏剧人在这一艺术盛会上首次实现了从观众到演出者的身份转变。作为一部由中法两国戏剧家根据中国古典戏曲名作改编、由法国导演与中国艺术家共同创作的作品,不仅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而且在中国戏剧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也为两国的戏剧深度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繁忙的戏剧节期间,阿维尼翁主管文化的副市长雅克·蒙泰涅亚克先生罕见地在市政厅举行了欢迎《西厢记》剧组的招待酒会。正如他在致辞中指出的那样,“我很少在这个市政厅接待外来的演出团体,……重要的是这是中国演出团体第一次登陆阿维尼翁戏剧节,对于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意义重大,能够让欧洲的观众了解中国古典戏剧的魅力,这实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融汇经典,跨文化交流实验戏剧新成果
中法戏剧交流的渊源可追溯至18世纪。1735年中国古典名剧《赵氏孤儿》经马若瑟神甫译介传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大文豪伏尔泰诵而爱之,深受启发,创作了《中国孤儿》,于1755年上演于法兰西喜剧院,成为中法戏剧首次交流的历史见证。《中国孤儿》保留了《赵氏孤儿》核心情节,但不强调复仇,表达的是一个全新的主题——期盼开明君主的出现。
吉拉斯对《西厢记》的解读,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加入了他对人生与世界的理解。他在改编时创造性地让张生在时空中穿梭。戏一开始,张生在现代社会与恋人遭遇抢劫被杀,随即,回生后的他出现在过往的时空中,演绎与崔莺莺的缠绵爱情。戏的结尾,张生做了一个恶梦,在进京赶考的路上被杀,冰冷地躺在舞台上,与开头遥相呼应呼应。之后,他又一次再生,暗喻人生的悲剧与喜剧在不同时空不断重复上演。
“世界上的一切,没有创造,只是在转化。生是死的开始,死是再生的开始,如此循环往复。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当代艺术可以视作是古代艺术的一个轮回。” 吉拉斯说。
为表达这个新的主题,吉拉斯在剧中对张生的书童这个人物进行了设计,一头一尾他让张生两次回生,舞台叙事的结构由他的行动实现。吉拉斯解释说:“他既可以视作张生的灵魂,也可视他的意识,或者是他心中的声音,大家可以有各种理解。”
一位法国文豪,一位法国导演,两次中法戏剧深度交流,前后相距二百多年,呈现出中西文化语境的差异,是如此的相同。
虽然文本的诠释与我们对《西厢记》的传统认识有很大不同,但演出却极具中国传统戏剧的写意性,简单的一桌二椅外,舞台只有两扇门和三个屏风。尤其是二道幕的娴熟运用,流畅的场次转换,让整个演出有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在此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舞台上大面积渐变色块的运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灯光在舞台天幕上打出了大块渐变的背景色,随着剧情的转换,不断变化,演员身着兼具古典特色与时尚元素的华丽服装,在舞台上行云流水般行动,坐在剧场里,就像在看一幅幅灵动的写意水彩画,充满了诗情画意。
《西厢记》19世纪有了法语译本,当时的法语与现代法语有很大的不同。因而,要将《西厢记》从古典戏曲改编为现代话剧,无论是中文/法文演出本,都面临从古代汉语/法语向现代汉语/法语转换的问题,整个过程的复杂与困难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然而,经过吉拉斯曹路生教授改编后的《西厢记》,不仅台词保留了中国诗剧的动人音韵,文雅动听,充满了音乐性,而且从舞美设计到演员的表演上都洋溢着浓郁的东方魅力。
首演结束时,观众席中都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他们纷纷伸出大姆指对上戏代表团表示衷心祝贺,感谢上戏演员让他们获得了一次纯粹的艺术体验。而每天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久久地站在剧院门口等待,就是为了能亲自将他们的美妙感受和喜爱之情告诉给演员。有位年近八旬的法国老戏迷甚至表示这是他一生中看过的最好的演出之一。
有趣的是,不少观众表示,他们一开始以为这样一台《西厢记》应该是位中国导演排的,非常惊讶于导演吉拉斯对中国文化的熟悉。听到这样的评价,吉拉斯笑呵呵地说:“我前世可能是中国人,其实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很有限,你们给了我一个中国传统戏剧的经典,我只是用我的理解来诠释,大家觉得很符合中国传统,可以说是一种巧合吧。”
演出不仅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也得到了法国媒体的高度评价。《费加罗报》称赞道:“演出优美感人。演员细腻纤巧。每一个动作都如此优雅,使我们深深感动。”《OFF之声》用“中国版的《摩呵婆罗多》,精彩无比”为标题来评价演出的成功,认为《西厢记》不仅是导演吉拉斯的又一高峰之作,也将会是2011年戏剧节最成功作品之一。
倾力专注,精心对待每一场演出
黑橡树剧院位于阿维尼翁古城中心的圣女卡特琳娜大街,剧组的驻地在城外两公里的一个青年公寓。大家每天七点起床,简单吃过早饭,步行四十分钟,穿过古城最为繁华的共和国大街,八点半到剧场开始化妆。上午十一点演出,十二点四十五分结束,卸妆拆景,下午一点半在剧院安排的餐厅用午餐。之后,是自由活动时间,去看表演,或是休息,天天如此。
黑橡树剧院的两个舞台每天早上十一点开始演第一个戏,最后一个戏晚上十点开演,一天有十一台戏演出。
在黑橡树剧院演出与学校演出最大的不同在于,每天都需要重新装台。演出结束后,还要在最短时间内拆台,因为下一个戏只有半个小时的装台时间。不仅如此,舞台上跟演出有关的所有事情,如迁景、拉幕、准备道具、抢妆等等,都得10位演员自己完成。除了男女主角,其他同学基本上都是一个萝卜几个坑,身兼好几项工作。
饰演店小二和欢郎的梁立文,身材娇小,卸了妆就是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演出时,她不仅要演好两个角色,还身兼道具、舞台监督,甚至还帮助其他演员抢妆。说起做了这么多工作,她显得自豪而懂事:“出来就是一家人了,台上台下,应该相互帮衬才是嘛!”
冯燕容是《西厢记》的人物造型设计,因为没有别的人手,演出时包揽了所有化妆任务。虽然有两个半小时的准备,但为十位同学一一化妆,时间仍然不够。于是,冯老师就教一部分同学自己化,几次下来,同学们长进很快,能自己化一些不太复杂的人物。演出过半,有同学问回国演出是不是不用自己化了,冯老师笑笑:“三年级学生还不一定有你们化得好呢。”
对冯老师来说,化妆时间紧只是她所碰到的一个难题,最大的难题还是抢妆。一开场就是从现代回到古代的戏,冯老师需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将莺莺从现代女孩变成古代相府小姐,不仅要换服装,还要现场贴头饰的贴片。
同学们非常珍惜这次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的演出的机会,他们深知自己不仅仅只是表演系的学生,更是代表中国戏剧人在阿维尼翁戏剧节演出,承担着中法戏剧交流的重任,他们每个人都自觉地按职业演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不能演砸了,不能砸了黑橡树剧院的品牌,更不能砸了中国戏剧人的形象,所以,从来没有同学迟到、误场,倘若在舞台上犯了错,我们会很自责。” 同学赵磊说。每天演出后,大家都会认真交流探讨,今天什么地方很好,什么地方不对,明天如何改进,这种不断精益求精的态度,一直保持到最后一场演出。
7月7日到29日,《西厢记》在黑橡树剧院共演出23场,加上正式演出前的7场彩排,整整30场,当中没有休息,这对大家的身心是个挑战。正式演出开始没几天,不少同学脸上就因为油彩过敏发出了痘痘。饰演崔母的王妍青春靓丽,每天要涂上厚厚的油彩化老年妆,痘痘发得最多,一直到演出结束都还没好。为了演好戏,她也不在意,“无论如何,只要上了舞台,我们就得尽全力努力演好每一场,得对起起买票的观众。”
大家的认真与努力,得到了导演吉拉斯的赞赏:“同学们很投入、很敬业,他们在舞台上的空间和时间的感觉非常棒,表演方法很棒,创作才能也很棒。”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宫宝荣与曹路生教授在黑橡树剧院看完演出后,对同学们表现出的专业水准很惊讶,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想。不少观众表示,他们说要不看说明书,根本不会想到演员们是三年级的学生。
法国媒体对同学们的精彩表演,同样不吝溢美之辞。《沃克吕兹晨报》评论道:“10位才华横溢的演员的精彩表演,以及奢华精致的服装造型,都令人如痴如醉。” 《普罗旺斯报》更是大加赞扬:“陆媛媛个人的精彩表演,魅力非凡,在舞台上光芒四射。”
多重收获,不仅带来专业提高
说起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的收获,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有许多要说。
吕岩博士是表演系08级本科班的主讲老师兼班主任,这次与法国专业剧院合作,他感触很多,首先提及是的是黑橡树剧院严谨的创作态度与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剧院各个部门各司其责,执行力非常好,同学们首先学到了做好份内工作责任感。”
他举了一个例子,负责舞台的让-皮埃尔年近六十,合成时只要导演调整某场戏的地位,他立即从剧场楼上的操作台跑到舞台上来贴地标。这么大年纪一趟趟来回跑,同学们看着不忍心,想帮他贴,但他一口回绝,坚持自己贴。他给大家传递的信息是,这是我的工作,必须我自己做,出了任何问题得由我承担责任。这种敬业精神,让所有同学顿时肃然起敬。
吉拉斯是一个很会与演员沟通的导演,工作现场很轻松,不时地还会跟演员开开玩笑,从不批评人。吕岩很喜欢这种工作方式:“他都是正面鼓励,同学们演得非常好,谁今天进步了,谁今天的谁问题解决特别好,然后才谈我们可以有些什么改进的地方,大家每天都获得一种荣誉感。”
排练期间,剧组每天上午十点半开始工作,先把之前排过的走一遍,然后导演吉拉斯点评,现场解决出现的问题,下午才开始排新戏。一开始,同学们觉得老在重复缺乏新意,但一段时间后,大家渐渐体会到这种方法的好处。饰演莺莺陆媛媛与角色差距过大,排练之初理解不了人物,演得像林黛玉,正是经过反复的尝试,才找到了感觉,这个过程让她很感慨:“原来都等老师喂,这次排演让我敢于去创作,敢于去尝试了。”
戏剧节开幕后的一周,每天演出结束后吉拉斯都要进行点评,跟据当天观众的反馈做出调整,直至趋于完善。“这样演员很自然而然地就和观众联系在一起了,这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做到。”身为表演教师,吕岩深有体会。
连续一个月的高强度的演出,同学们的专业水平成长很快,饰演张生的赵磊说:“二十多场演下来,人物塑造能力提高了,舞台经验增加了,自信心增了,比之前两年半的进步还大。”
在演出之余观摩外国同行的演出,让同学们大大开阔了眼界。今年阿维尼翁戏剧节有49台IN单元的演出,1200多台OFF单元的演出。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去一个教堂院子里露天观摩《哈姆雷特》,导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演员在泥水中演出边说台词边从嘴里喷出泥水的敬业精神,引发了大家重新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戏剧演员。
在阿维尼翁,戏剧节是大众的节日,戏剧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一百多个剧场外,大街上每天都有许多艺人在街头表演。他们表演之敬业,丝毫不亚于剧场内的演出。
一天,一位日本艺术家在街上表演行为艺术。他把自己混身涂成银色,演一条因缺水快要死的鱼,躺在洒了一点水的地上摆动,不停地挣扎,后背以及手脚的关节上隐隐可以看到渗出的血丝。
饰演法本的王靖由衷地佩服这位艺术家:“他们真的是敬业,对艺术真的是热爱,所以才会以这种方式来唤起大家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除了同行的表演,欧洲观众的高素质,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感受到了作为演员的尊严。《西厢记》所有场次的演出中,剧场里从来没有观众接听电话,或是随意走动,安静极了。唯独一次,一位摄像师对着耳麦小声说了一句话,坐在边上的观众同时侧目而视,之后剧场里再也没有出现任何声音。同学们说:“有了这么好的观众,我们再累也愿意为他们演出。”
在阿维尼翁,同学们长大了,在专业水平得到的很大提高的同时,大家的凝聚力、合作精神、自律性与责任感都增强了。还是学生的他们,首次代表中国大陆戏剧人参加这一艺术盛会,以出色的表现顺利完成了中法戏剧交流的任务,让欧洲观众了解了中国戏剧的魅力,看到了中国大陆戏剧人的专业素养、创作能力和敬业精神。
离开阿维尼翁前,回忆起这段快乐而紧张的时光,同学们说:“就像做了一个梦,快结束了,特别舍不得。”
***相关链接:部分法国媒体评论
《费加罗报》
黑橡树剧院呈现的华美中国:如同爱情悲剧般的美感
演出优美感人。演员细腻纤巧。每一个动作都如此优雅,使我们深深感动。
我们从中既可以发现中国传统舞台表演艺术——中国戏曲的呈现方式,也同时感受到使动作和气氛增色的现代气息。
我们聆听,喜悦,因为中文的台词交流充满了一种美妙的音乐感,而翻译的法语字幕也准确易读。
优美的动作、音乐,迷人的嗓音,有力的台风,美无处不在。正如很多中国文学经典一样,在此,庄重和诙谐同时存在。
(阿尔梅勒•艾利奥)
《普罗旺斯报》
这个中世纪中国的故事,讲述了爱情中的曲折,情节扣人心弦。吉拉斯通过运用王实甫印象派的隐喻(实景和情感完美融合)大获成功。
《西厢记》就像一本打开的书,给观众以各种细腻的观赏体验。
陆媛媛个人的精彩表演,魅力非凡,在舞台上光芒四射。
(法比安•伯尼恩)
《马赛报》
中世纪中国的华美爱情故事,通过服装和造型更臻于完美。无论你来自哪里,都无法抵挡它的魅力。
(亨利•雷比那)
《沃克吕兹晨报》
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吉拉尔•吉拉斯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在中华古国的如梦畅游。温柔美妙的音乐,10位才华横溢的演员的精彩表演,以及奢华精致的服装造型,都令人如痴如醉。
(玛丽•菲丽西亚•阿里贝尔)
《星期天日报》
戏剧细腻而诗意地讲述了一个追求个人恋爱自由的故事,就如同莎士比亚三个世纪之后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呈现的那般。
吉拉尔·吉拉斯突出了中国演员不可思议的身姿手势和独特的活动感。既不是无缘无故也不是异国风情:演员的身体动作勾勒出了一套完整的编舞,随月光渐渐缓慢平息,与原草上的风一起颤动,和爱情故事的发展相呼应,……叙事节奏欢快,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基调轻快柔和细腻。这场美妙的中国之旅不容错失。
(让-吕克•贝尔戴特)
《OFF之声》
中国版的《摩呵婆罗多》,精彩无比
这部由王实甫所著的古代文学珍宝在现代的改编之下呈现了新的面貌。在简朴的舞台上,10位优秀的演员献上了一出编排完美的芭蕾,既体现出中国古典戏剧的传统,也蕴涵了完美的现代性。
吉拉尔•吉拉斯的《西厢记》首先在视觉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部作品带有当时众多诗人吟咏的传奇的烙印,每一个手势和画面都引向另一个时代的传奇故事,但是其永恒的主题又能通过最为诗意的方式解读出我们的现代性。这部阿维尼翁导演的优美作品是他的又一高峰之作,也将会是2011年戏剧节的最成功作品之一。
(索菲•艾略特)
这部王实甫的作品距今已有700多年,通过吉拉尔•吉拉斯的创作,中国传统戏剧的形式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又优美动人。他的确是找到了既尊重原著又能发挥个人创作的方法。
观众从中发现了梦的优越性,它以传奇的形式允许各种变化:镜子的变化,死亡的变化,内心结合的变化。以吉拉尔•吉拉斯为中心的上海团队细致幽默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出悲喜闹剧。
观众体验到了一种惊人的加速感,这是深植与传统之中,又面向现代戏剧的。观众重新找到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感受。
(让•格尔班)
Radio nova电台
一点儿马里沃,一点儿《罗密欧与茱莉亚》,一点儿《仲夏夜之梦》,在13世纪的王实甫笔下的中国融合在了一起。一种脆弱纤细的均衡感,使得总体更显得宏大华美,就像一出诗意的杂技表演。观众在“西厢”中度过一段奇异美妙的时光。
(玛丽•阿尔吉)
图为《西厢记》法国演出海报
图为演出剧照
图为演出剧照
图为演出后导演吉拉斯给演员说戏
图为导演吉拉斯在剧场合成现场
(文:丁盛 图:丁盛、吕岩 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