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27日在佛西楼举行了第六届国际小剧场戏剧节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是“跨文化语境中的实验戏剧”。我校副院长孙惠柱、宫宝荣,以及来自美国、法国、印尼、中国等代表团专家以及上戏研究生们纷纷参与了研讨。副院长宫宝荣担任此次会议主持。
会议第一天,各剧团代表有:来自法国的《莫泊桑小品》、美国的《美国留守女士——街心花园》、印尼的《炸弹》、韩国的《无所不在的工作室》以及来自中国的《西厢记》、《孔门弟子》、《尘归尘》、《北京好人》和《乱世枭雄》针对他们此次参展的剧目做了简要的介绍以及作为小剧场戏剧在创作过程中的创新或是特点做了详尽的阐述。比如:《西厢记》中方导演吕岩介绍:在创作时曹路生教授尝试着将其改编成具有现代语言又蕴含古典意味的台词,这样一来便更易于观众接受,因为王实甫的元杂剧不可能演绎成现代话剧。另外,他还表示这个戏的排演是中国话剧民族化的一个示范,找到了中国话剧的新出路,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很自由,没有拘泥,不管是从灯光、服装还是音乐上都将古典与现代的形式结合起来表现了;来自印尼《炸弹》的制作人向我们介绍了该剧没有对话,完全用音乐和形体动作来展现的剧情,由于制作资金的短缺,整个剧制作费没有超过100美元,有的道具和服装甚至都是从大街上捡的,他说‘这也证明了没有钱照样可以做戏剧艺术’,他还强调他们的这个剧永远是在创作中的,因此每一次演出都会不一样……等等这些让还没有看过这些剧目的与会者有了新的期待。
第二天是中外专家围绕跨文化语境中的实验戏剧这个议题进行主题演讲。我校孙惠柱教授的《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实验戏剧》主要讲述了中国100年实验戏剧的历史发展进程,从实验戏剧到主流戏剧演变的过程,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宫宝荣教授的《从<哈姆雷特>到<王子复仇记>——跨文化戏剧个案研究》以莎翁《哈姆雷特》的京剧改编本《王子复仇记》为例,阐述了外国经典在翻译成中文后再被导演搬上中国戏曲舞台时,其间经历了多重的文化编码,至少经历了从外文到中文、从话剧到戏曲这样的跨文化过程,这样的多重编码的结果则是新作与原著之间会产生巨大的不同。吴保和教授的《小剧场戏剧三十年:对中国当代实验戏剧的解读》介绍了实验戏剧和小剧场戏剧的异同,并表达了中国当代话剧无论是实验戏剧还是小剧场戏剧等等都有向商业戏剧发展的趋势的观点;以及来自韩国的李美媛教授《从国家文化认同的角度看韩国实验戏剧》、来自美国的Patrice Pavis教授的《当今跨文化戏剧》这些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不仅表达了对小剧场戏剧类型的见解,也对具体参演剧目作出评价和研讨,推动了戏剧节真正成为海内外戏剧艺术家展示作品、互相交流切磋的平台。
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节举办至今已经第六届了。1998年,上海戏剧学院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小剧场戏剧节,在中国首开国际小剧场戏剧节之先河。如今历经了13个年头的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节结合学术研讨会正推动着上海的话剧舞台不断呈现出前卫的姿态,在表现内容、呈现方式上表现得更为丰富多彩,并为现代化都市的文化格局的多元化与繁荣注入新的血液。(文:09研李莉� 图:佳奇 编辑:榕树)

图为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