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言说与他者的解读”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发布时间:2011-12-05作者:访问量:242

       2011123日至4日,由上海戏剧学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学科、《当代电影》杂志社承办,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协办的“身份的言说与他者的解读——戏剧学院与电影学院出身的导演影像探求与风格差异研究大型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新空间举行,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123日上午,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开幕式,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孙惠柱,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当代电影》杂志社主编张建勇,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荣广润,上海电影协会副主席吕晓明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们充分肯定了本次电影学术研讨会的价值和意义,并对研讨会的议题以及相关研讨充满了期待。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巡视员陈迎宪博士也专程赴会指导。开幕式由上海戏剧学院教务处处长厉震林教授主持。

    整个电影学术研讨会,分为六个单元进行:

    第一单元由倪震教授主持,上海戏剧学院张仲年教授和北京电影学院陈晓云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张仲年教授对电影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和看法,并结合1986年上海戏剧学院招收的第一届也是唯一一届电影导演本科班,同1985年北京电影学院招收的电影导演班进行了比较,肯定了学校培养与导演个人成才之间的关系。陈晓云教授就“跨界实践与身份认同”这一论题展开讨论,并对电影与戏剧人才的跨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在我国尤其是第五代以后的电影导演,出现了由戏剧向电影单向度的跨界现象,以此引申出两个问题,戏剧与电影两种艺术在现今中国的遭遇,以及两种艺术不同的特质。同时从“戏剧影视文学”这个学科看电影学科的处境,认为,我国艺术院校的学科应作相应的调整才能促进电影研究的发展。

    第二单元由张仲年教授主持,陈犀禾教授点评。复旦大学周斌教授就“新时期以来导演群体的比较看中国电影民族风格的建构与拓展”这一论题进行了发言;上海大学蓝凡教授就“动作:戏剧性与电影性论纲”进行了论题发言,肯定了“动作性”在戏剧与电影中的重要性;上海戏剧学院胡雪桦教授就“综合型导演的培养与教学”这一论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导演应面对市场的挑战,而且在电影导演的培养过程中要具有长久的计划和视野,注重导演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海戏剧学院詹新教授则从声音创作的角度谈了戏剧学院与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创作方式的区别。最后,陈犀禾教授作点评,认为周斌强调了几代导演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以及民族风格;蓝凡的文章抓住动作要素,对戏剧性与电影性作了自己的理解,充分肯定了戏剧对电影的抚育;胡雪桦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观点,抓住了导演的要害,即对生活的理解与把握,詹新的发言则充分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认知。

    第三单元由石川教授主持,周斌教授点评。中国传媒大学赵宁宇教授就“院校电影导演研究”展开论题,对各院校本科班、研究生以及进修班培养的导演谱系进行了梳理和比较,认为导演已不再是导演系的专宠,表演、摄影等其他相关专业正对导演系提出新的挑战,尽管如此,电影学院还是有着绝对的优势在电影专业领域内领先于其他院校。国家广电总局电影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汉文就“媒介融合背景下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思考,认为今天的电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而是处于网络、影院等多种媒介融合的现状之中,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电影人还是有着充分的用武之地的。上海戏剧学院摄影师简小雄从受众的角度谈了自己对戏剧学院与电影学院出身的导演身份差异的理解,认为,导演的身份跟学院出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学习背景对电影导演的影响不是很大,功夫是在校外。上海戏剧学院赵武副教授就上海戏剧学院编导班的建设与学生的培养进行了发言。最后,周斌教授点评认为:赵宁宇的梳理对我们认识与分析当下的中国电影导演,提供了很好的谱系图,但是,提出的“流派”说有待商榷;肯定了刘汉文论题的新意,认为文章中对媒体融合的趋向分析比较透彻,赞扬了其提出的策略和方法,建议其再详细一些;肯定了简小雄从文化、风格角度对电影差异进行的读解和导演风格的形成在实践和文化的积累上的观点。

    第四单元由陈晓云教授主持,蓝凡教授点评。上海大学陈犀禾教授对“姜文现象”进行了探讨,充分肯定了姜文的导演风格,评述了姜文影片中呈现出来的对人的关注、反传统的影像、自我的表达以及超越性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认识,指出姜文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而且找到了恰如其分的表达形式。上海戏剧学院厉震林教授就作为导演的姜文的表演美学及其教育背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作为导演姜文的表演美学,形成了一种“一根筋表演美学”,它介于状态表演到奇观表演之间,既有状态表演提升以后的“本体象征”表演,也有奇观表演包装下的夸张表演。它的基本发展路线,通过“收”与“放”的交替、“纪实”与“夸张”的演进,表演美学成为了姜文意识形态以及美学抒情的真正“表演者”以及“代言人”。它与姜文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期间的“气质场”具有一种内在的接通关系,在“深度模式”的人文立场、现代派戏剧的表演方法和舞台场景化的表演处理等方面,可以发现戏剧学院“气质场”的某些潜在作用。复旦大学王晶就“另类身份的言说:探究‘新张艺谋现象”展开发言,从张艺谋在电影界内与跨界创作的成功及其关系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朱枫就中国导演的世家身份等进行了发言,认为电影与戏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无论是戏剧学院还是电影学院出身的导演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大的社会环境特别市受到前苏联和西方电影的影响,而与教育背景等关系不大。上海交通大学的助理研究员崔辰对姜文和王安全的电影,从空间、导演手法与表演风格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蓝凡教授作了点评,充分肯定了陈犀禾教授对姜文现象的研究和厉震林教授的“气质场”说;认为王晶从传播学的角度谈论张艺谋现象,有些观点可以引起争议;肯定朱枫的“大一统观点”;肯定崔辰的主要观点即知识背景出身与职业的矛盾统一关系。

    第五单元由赵宁宇教授主持,张仲年教授点评。上海文广局研究员吕晓明进行了题为“从导演身份看张骏祥的导演创作的”的发言,指出导演的成长背景和受教育背景都会对其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厦门大学讲师张艾弓以“影响本位与戏剧本位之争”为题发表了讲话,同时以法国电影为例,提出自己对儿童电影的看法,呼吁优秀的儿童电影的产生。同济大学许乐博士进行了题为“从《孔雀》到《最爱》——论顾长卫导演作品的风格及寓意”的发言,认为导演的出身、家族、学识以及对生活的积累都会影响导演的成才,指出在对电影导演的培养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导演们的“屠龙之术”,艺术教育应回归到教育的普世性上来,为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和环境。北京电影学院林洪桐教授,指出艺术没有规定性,导演的成才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倡艺术的宽容性,并从表演艺术三圈论:基础圈、特性圈、当代圈三个角度展开论述,从基础上夯实艺术家们的基础,以帮助其成才。上海戏剧学院讲师沙扬进行了题为“张一白导演风格研究”的发言,从意象、主题、体验、叙事策略几个角度对其展开研究。最后由张仲年教授进行点评,认为导演的成才与否归根结蒂是“底子”的问题,跟导演自身的个性、思维、美学追求、人格、修养有关;指出电影、电视剧、戏剧三者之中,戏剧仍然是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各艺术门类应在互动与融合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特色所在。

    第六单元由朱枫导演主持,吕晓明研究员点评。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巡视员陈迎宪博士对本次电影学术研讨会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在谈到导演身份时认为,导演的成才不在于出身如何,关键是他认识生活的深度、个人的思考和对人物的认识,特别是对艺术的感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西南大学刘宇清副教授进行了题为“画意与诗情:刚柔相会气均匀——吴永刚导演艺术研究”的发言。上海大学黄望莉副教授进行了题为“费穆电影叙事中‘去戏剧化脉络浅析”的发言,肯定了费穆电影观念的超前性。上海戏剧学院郭晨子讲师进行了题为“戏曲电影舞台化追求:以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廉吏于成龙》为例”的发言,对戏曲电影进行解读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上海戏剧学院徐英子讲师进行了题为《到富士山追寻生命的意义——评多丽丝·多丽的个性化电影》的发言。

       124日中午,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主任汤逸佩教授主持闭幕式。陈犀禾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认为本届研讨会延续了上一届研讨会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将教育、创作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且,本次议题回应了整个艺术学及其戏剧影视教育的发展,并对文化本身的发展也有所回应,必将对电影教育有所启迪和帮助。张建勇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认为,每个人从各个角度阐述议题,不管那一种都很有见地和启发。倪震教授在学术总结评述中从身份的确立、多媒体语境以及戏剧电影作者身份的形成三个角度展开论述,以谢晋、吴天明、张艺谋为例,指出童年、家庭、地理文化的规定性、青年时代所遭遇的重大社会上的变革都深刻地影响着导演的创作。在多媒体语境的讨论中,文化产业时代应保持其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正视网络对影视剧讨论所带来的二次消费。认为电影教学应继承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动作性”核心,并确保其在文化领域中的贯穿,使其不偏离中国戏剧文化的轨道并向前发展。

    这次学术电影研讨会,全国二十余所高校的专家、教授、学者、研究生与国家文化部、广电总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以及《当代电影》杂志社、戏剧家协会、电影家协会的专家、领导齐聚一堂,围绕“身份的言说与他者的解读”这一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这一议题的理解和认识。它是上一届“中国戏剧与中国电影互动发展研究”的系列化,在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双轮美学——中国戏剧与中国电影互动发展研究》的上一届研讨会论文集,本届研讨会也将继续出版论文集。以戏剧与电影二者关系为主题的大型电影学术研讨会也将继续举行,每一届将都以一个热点、焦点和盲点的不同角度为切入点对电影与戏剧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它不仅为电影和戏剧学术界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电影和戏剧创作、教育的互动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因而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

此次研讨会由厉震林教授和戏剧文学系教师万传法博士具体负责实施运作,电影学学科成员参加了研讨会,电影学学科研究生参与了会务工作。(文:万传法、周爱军  图:佳奇  编辑:榕树)

图为会议现场

图为与会人员合影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