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下午,由教务处、表演系举办的“表演-生命学”实验表演教学研讨会在我校佛西楼召开。孙惠柱副院长、黄昌勇副院长、北京电影学院林洪桐教授、表演系支部书记何雁、我校著名教授陈明正、张仲年、陈加林、话剧艺术中心前艺术总监俞洛生、表演系及校内部分教师以及校外部分专家出席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厉震林处长主持。
此前,我校特邀北京电影学院林洪桐教授前来表演系进行为期二个月的表演教学活动,并为09级本科生排练经典戏剧《悲悼》片段。林洪桐教授本着“表演-生命学”的表演美学理念以及“高负荷、高标准、高效率”的教学原则展开教学活动。此次研讨会举办与《悲悼》演出同步进行。
会上,孙惠柱副院长、黄昌勇副院长对于林洪桐教授“表演-生命学”理论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教学以及学术合作。
林洪桐教授详细阐述了“表演-生命学”理论,认为表演不是技巧性,而是一种生命性,乃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和投入;角色塑造演员,同时,演员要有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定;表演教学不能一刀切或者等齐化,需要按材施教;表演成功学,包括成功心态学、表演潜能学、目标管理学、自我认定学和高峰体验学等;表演教学应该坚持斯坦尼体系的主体地位,然后吸收其他流派。
针对林洪桐教授指导的《悲悼》演出和“表演是生命的体验与投入”的观点,会议展开热烈讨论。表演系支部书记何雁针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格洛托夫斯基的“有机行为”侃侃而谈;陈明正教授指出,对人性的探究对表演非常重要;要用经典的作品学习表演技巧;要学习有机动作,真听、真看、真交流、真摆动作;格洛托夫斯基、阿尔托学派是通过外在表现进入内在体验的,注重灵魂的塑造、心灵的表现,是否归在“表现派”,尚值得商榷。国家一级演员俞洛生认为,没有表演的表演是表演的最高技巧;表演职业需要生命来演绎;真实至关重要。
这是一次表演教学的学术研讨,也是对表演生命学的一次表演训练总结。会议在轻松的学术交流氛围中圆满结束。(文:教务处 图:佳奇 编辑:榕树)

图为会议现场

图为孙惠柱副院长讲话

图为黄昌勇副院长讲话

图为林洪桐教授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