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的一星期里,上海戏剧学院“包”下上海大剧院大、中、小三个剧场,把学生们推上舞台,用一束束追光灯照亮学生,京剧《野猪林》、话剧《菩萨岭》、服装秀《着色》、舞蹈诗《红》以及《滑稽小丑集锦》等9台作品将轮番上演。上戏期望,以这样的“非常举动”,更有力地“倒逼”艺术教学改革。
曾经,上戏是一座“象牙塔”。在校园里,上戏排演过许多佳作,话剧《马》、《独立节的审判》、《萨拉姆的女巫》、《欲望号街车》、《牛虻》、《炼狱》等等,都是圈内人称赏的好戏。然而好戏不出门,曾有媒体为此写评论深表“惋惜”。
这些年,上海戏剧学院改革教学,强化“实践教育”,强调“实题真做”,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真刀真枪”用起来,为此想方设法搭建各种平台给他们创造机会。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说:“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上戏不能再深锁校门、孤芳自赏。我们要把自己放到社会的坐标系中,把上戏的剧目放到社会的大平台上接受观众检验,从中找差距、找动力、找方向。”
你给学生舞台,学生就能有创意
演出展示周里,那台名为《着色》的服装秀有望成为亮点。这是几年前,上戏舞美系服装化妆教研室主任徐家华的一次“绝地反击”。一直以来,舞美、服装、化妆设计都是“后台行当”,从属于导演和表演。每年上戏搞毕业大戏,导演系是“中心”,表演系很忙碌很风光,而舞美系的学生总在追光灯照不到的地方默默做配角。有次排大戏,“主角”说:“灯光不必设计了,打束大白光就成;布景也不必了,台上放张桌子就行;化妆更没必要,这次演员的表演要追求自然……”
那回,徐家华对自己的学生说了“狠话”:“只要你们能做出完整的作品,我就有办法让它们呈现在舞台上。”那时的服装化妆专业,除了做配角只能有限发挥,学生们还只在纸面上做“二维作品”,设计稿画好,交到服装制作工厂就算完事。听说自己的作品也能上舞台当主角,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灵感迸发,很快拿出各种创意,造型夸张、用材独特,搞得服装工厂拒绝制作。学生们并不介意,自己淘材料、自己做服装,还自己设计妆容,亲手将“二维作品”做成了“三维呈现”。服装秀《着色》一炮打响。
就凭着“着色”系列作品,徐家华一举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化妆造型总设计师。此前,张艺谋压根没有在国内寻找设计师的想法,然而,拿到“着色”作品15分钟后,他拍板了:“开幕式演出的化妆造型,就交给徐家华。”
实践多了,一毕业就敢办剧团
这次的展演周上,原创话剧《菩萨岭》引人注目。在话剧舞台充斥搞笑剧和悬疑剧的当下,这台对现实生活有着深度关切的戏显得“另类”,它聚焦当今农村的真实生活,表现近年来凸显的“空巢现象”男人们都外出打工,留下了女人、老人和孩子……剧中角色,大多由导演系05级学生饰演。
对“导05”的教学,上戏完全采取“真题实做”的办法。以往,学生在导演系学4年,往往只排演一台毕业大戏;而“导05”的学生们,接二连三排了十多台戏。系主任卢昂组织排演《菩萨岭》时,他的学生谢迪同步就把作品给“解构”了,同期推出了一台《这不是菩萨岭》。凭着在《菩萨岭》中饰演女主角的成功,“导05”学生陶思婕还摘得了“白玉兰戏剧奖”。因为实践得多,有了底气,谢迪、王佳健等一众“导05”学生,一毕业就自主创业自组剧团,办起了上海惜戏文化有限公司。谢迪告诉记者:“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在学校里戏演得多,导得也多,大伙儿才敢凑在一起自己办剧团。”
以创作实践“倒逼”教学改革,有效
“把最好的舞台留给学生。”这是这些年上海戏剧学院提出的一个动人口号。去年上半年,上戏邀请法国导演杰拉斯来开大师班,并请他执导话剧《西厢记》。去年7月,上戏2008级表演系学生赵磊与其他9名同学一起,带着《西厢记》参加了法国最著名的阿维尼翁戏剧节,在黑橡树剧院一口气连演23场。赵磊说:“现场观众给予演员的刺激,演员跟观众的共鸣,绝不是在教室里排练所能感受到的。"真实"演出,我们收获巨大。”
为了给学生拓展实践空间,上戏推出“四团一厂”作为实践基地:组建上海青年京昆剧团、青年舞蹈团、青年音乐剧团、影视演员俱乐部和青年实验电影制片厂。在新的平台上,舞蹈专业学生大展身手:大型舞蹈诗《红》、大型芭蕾舞剧《四季》、中型舞剧《半生缘》、新媒体舞蹈诗《极境》……新作品一台又一台。
几台舞蹈大戏推出后,学院里也出现了一些议论和不解:“都去排戏演戏了,谁还上课啊?”“上戏是教学机构,不是文艺院团。”对此,学院领导的回应是“不争论”,让事实来说话。一次次专业考试检验着学生们的学习成果,果然,考试成绩优异的,几乎都是多次参加《红》、《四季》等创作演出的学生。实践让师生们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以创作实践“倒逼”艺术教学改革,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效果才更好。(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