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首届中国长三角地区微电影大赛的征稿启事

发布时间:2013-09-22作者:访问量:198

本届微电影大赛分别设立微电影故事片、纪录片、动漫片,以及微电影剧本创作和微电影评论等比赛项目。20139月至11月征稿,12月评选,届时将举行颁奖典礼。同时还根据各参赛单位组织参赛情况和获奖情况,设立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进行表彰。

 

一、主办单位

中国长三角高校影视戏剧学会、安徽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安徽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

二、比赛时间  

1、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131030

2、征集作品时间:20139月至20131130

3、颁奖时间:201312月下旬(2014年元月,具体时

间待定)

三、比赛项目

1、微电影故事片、纪录片、动漫片作品(分设长片和短片2

类);

2、微电影剧本创作;

3、微电影评论。

四、比赛和评选方式

1、各参赛单位、个人根据大赛通知要求报名参加比赛。参赛细则请登录长三角微电影网(网址www.csjwdy.com)或安徽影视文化网(网址www.ahyswh.com)。长三角微电影网为本大赛的官方网站,安徽影视文化网、中国大学生微电影网(www.zgdxswdy.com)同步宣传本大赛。

大赛设立QQ、微信、微博,专人维护,便于作者了解大赛,并与作者及时互动交流。QQ号、微信号、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将在网站中陆续公布。

2、大赛参赛作品按照作者地域,分别寄送给各省(市)组委会副秘书长。

其中,微电影视频作品,请制成DVD光盘寄送组委会;文字作品请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报送各省(市)组委会副秘书长。

单个视频作品小于100M的,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报送。

组委会收到报送的作品后,将会用短信或电子邮件、微信、QQ等方式通知作者。

3、大赛评委会由长三角地区资深影视评论专家、学者组成。

评选分为初评和终评两个环节,先由初评评委选出入围作品;再由终评专家对入围作品分别打分,根据分数评出获奖名次。

大赛对高校学生、电影爱好者的微电影作品,将注重创意创新,对视频技术水准不作硬性规定。

4、颁奖典礼

地点:安徽省合肥市;

时间:201312月下旬(或2014年元月),暂定半天(或一个晚上)。

受邀参加颁奖活动的参赛者,食宿费由组委会承担,往返交通费由参赛者自理。

五、奖项设置和作品推荐

 1、微电影故事片、纪录片、动漫片,各设长片和短片,分设最佳影片奖一名,一二三等及优秀奖若干名;

2、微电影剧本及影评分别设一二三等奖。

3、设立优秀创意奖,奖励构思新颖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品;

4、设立微电影作品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最佳摄影各1名。

5、对积极组织开展赛事活动,获奖作品较多、获奖级别较高的高校或文化单位,授予优秀组织奖。

6、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表彰高校教师指导作品获奖较多,组织工作出色的教师。

7、对大赛作出重要支持的单位或个人,颁发特别贡献奖。

组委会将给获奖者授予奖杯、奖金(或奖品)和获奖证书。

8、所有参赛作品,组委会在大赛结束后有二年的使用处置权凡是参赛的作者,视为自动遵守本次大赛的约定。

9组委会将向有关电视台、广播电台、视频网站、电影院等媒体或场所推荐播出获奖作品。主要获奖情况将在上海、安徽、江苏、浙江的主流媒体上公布。

10、对高校学生参赛的获奖作品,组委会将直接推荐给中国首届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组委会,参加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持的全国性评选。

11、组委会将根据情况,组织高质量的微电影知识讲座、经验交流、作品展示、学术研讨等活动,邀请作者参加。

12、主办单位将邀请部分获奖层次较高的作者入会。

13、组委会将根据经费情况,制作大赛获奖作品集萃。

14、组委会在业务范围内,向社会各界推荐大赛获奖作者,参与拍摄创作微电影和数字电影、电视剧等。

六、参赛作品要求

1、文字类作品:微电影剧本,每部作品正文不超过8000字;评论文章不超过3000。文本一律用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组委会。(电子文档规格:小四号宋体,页面视图,行距设固定值18。不接受书面信件投稿。)

2、微电影视频:参赛作品的画面质量,必须保证在普通电视机上播出时,画面清晰,声音清楚,提倡标注字幕。

3、微电影短片,每部片长不超过300秒(5分钟);微电影长片,每部片长不超过1800秒(30分钟);

4、必须在片头加注文字说明:作品为本人原创,绝无抄袭,本人同意大赛各项规则要求。

5、视频作品统一制成DVD格式光盘。

6、所有参赛作品,要求内容新颖,主题明确,格调高雅,思想健康,富有创新精神。

微电影剧本,提倡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反映现实生活,真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具有较明显的艺术创新。

微电影评论,提倡微电影的理论建构,或对国内外微电影创作的现状(象)、微电影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生存空间,以及微电影的市场前景等一些较宏观的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讨;也可以对近年来网络上流行的、影响较大的微电影作品进行评论。

7、参赛视频作品和文字作品,均须附详细说明:作品类别、作者或参赛者姓名、参赛作品名称、作品主创姓名(编剧、导演、主要演员、摄影等)、指导教师、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8、参赛作品报送及大赛相关事务联系地址:

上海市: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中文系杨新宇,邮编:200433E-mailxyyang@fudan.edu.cn

江苏省:江苏省南京市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文学院洪宏,邮编:210023E-mailhonghong@163.com

浙江省: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王婧,邮编:310028E-mailadel.wang@gmail.com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窑湾路6号附一号(大院门卫值班室二楼),安徽省影视评论学会秘书处黄平、凌宝龙。邮编:230011。电话:0551-64292033E-mailaimc666@sina.com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