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3年1月14日,AA182航班,上海浦东至美国洛杉矶。
机舱里,放眼望去到处是黄皮肤黑眼睛,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架开往美洲大陆的国际航班。
细辨一下,刚刚享受完寒假的年轻面孔占了绝大多数,他们有的操着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有的却讲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或许我们无法辨识他们的身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应该都生活在美国。
他们,正是这篇报道要记录的一群人——生活在美国的新一代华人。
他们中,有的人从小生长在美国,有的人来美国跌爬滚打了数十年,也有的人,还是初来乍到。
他们的经历不同、理想不同,故事,自然也不尽相同。
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出众的身体条件,谭元元在世界芭蕾舞坛大获成功。 高嵘摄
谭元元:世界芭蕾之巅的代言人
新年伊始,地处北加州的旧金山已略有寒意,我们在谭元元家中采访却感受到融融温暖。这位享誉国际的芭蕾女皇刚刚从排练场赶回,坐在客厅松软的大沙发上,宛如邻家女孩,将25年芭蕾路尤其是赴美18年来的甜酸苦辣向我们娓娓道来。
其间,她的父母不时递来热腾腾的茶水和点心;她身后的镜柜里,错落有致地陈列着历年来获得的各类奖杯奖牌,其中最显眼的,是由美国天使岛移民站基金会颁发的2012年度“移民传统奖”,谭元元正是4位得主中的一员。
“丑小鸭”破茧成蝶
11岁进入上海舞蹈学校时,谭元元比同班同学学舞晚了近一年,总跟不上进度,自卑得很。“周围的同学都已经跳得很像样了,我还站不稳,那时我就是丑小鸭。”谭元元回忆道。
由于身体条件出众,谭元元平常练习中偶然流露的闪光点,被当时舞校的老师林美芳和陈家年看在眼里,他们开始给她补课。
“当时老师对我太严格了,每天开展大大超乎自己体量的训练。我年小,只要没有达到要求就会哭,整天哭。最后,老师问我,要哭,还是要练?只能选一样。我选择了练!”就这样,交织着汗水与泪水,谭元元的专业水平很快赶上来,成为了舞校的尖子生。
1992年,15岁的谭元元参加法国巴黎举办的第五届国际舞蹈比赛。刚到赛场,师生们就傻眼了——原来欧洲的芭蕾舞台,为便于观众观看脚尖表演,都设计成15度倾斜,这对从来就在平地跳舞的中国演员而言,无异于宣判出局。
老师安慰谭元元:“就当练习吧。”当时,谭元元因膝盖巨疼,哭着不愿出场。情急中,老师一脚踢了过去,把她推上了舞台。
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出众的身体条件,谭元元的出场大获成功。评委主席乌兰诺娃打出满分,评价道:“这是我20年来看到最年轻又最具古典表演风格的好演员,她前途无量。”——谁都没想到,一场毫无希望的比赛竟让谭元元捧回金奖,也让世界芭蕾舞坛记住了这个中国少女的名字。
不久以后,谭元元获得了德国斯图加特约翰·克兰科芭蕾舞学校全额奖学金继续深造,这是该校第一次把奖学金授予非德国籍的外国人。在这所附属于德国斯特加特芭蕾舞团的舞蹈学校里,谭元元接受着德国式极为严谨的训练,宿舍——训练室——图书馆,每天的生活“三点一线”,周而复始,枯燥而又有规律,她像海绵吸水般如饥似渴地汲取滋养,为真正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做积淀。
旧金山不相信眼泪
很快,平稳的生活出现了新际遇:美国旧金山芭蕾舞团团长海尔基·托马森向元元发出了邀请——去他的舞团做表演嘉宾。托马森曾在第五届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中看过谭元元的表演,并留下了深刻印象。
说是表演,其实就是一场“考试”。一段双人舞和独舞表演下来,托马森团长拿出一份合同说:“来我们这里,你将是最年轻的独舞演员。”
世界上的大型芭蕾舞团,舞者分为四个等级:学徒、群舞、独舞和首席演员,一般都要从学徒、群舞开始做起,至少经过5到10年的磨砺,才能慢慢在竞争中跻身独舞、首席演员之列。这不仅是一个优选的过程,也是艺术素养、舞台经验积累的过程。当时,旧金山芭蕾舞团最年轻的独舞演员也就23岁,而谭元元才刚过18岁生日。
初到美国的日子并没有人们想象的轻松。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离开父母老师羽翼的呵护……令年少的谭元元承受着巨大压力,真正尝到了身处异乡的滋味。
除了日复一日的排练、演出,初来乍到的谭元元无法和他人更多地交流,不仅如此,因为舞团所给的“特别礼遇”——连跳两级聘为独舞演员,她还遭遇到某些团员的冷遇。这时候,唯一释放情绪的方式就是给父母打电话,一听到他们的声音,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
大洋彼岸,父母在电话中给女儿鼓劲:“既然你在那边是‘外国人’,就要为中国人争气!”这句话又一次催化了谭元元骨子里要强的基因,在泪水中释放了“软弱”,她的内心更加坚定:“我会证明我自己!”
旧金山芭蕾舞团就是一个“大家庭”,对外来人才持有开放的态度,这里的演员不分肤色、国籍,只要你足够优秀和努力,就有站在舞台上的机会并得到应有的回报。很快,谭元元用实力获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不期而遇的机遇
进团两年后,一件更意想不到的意外,再一次把年轻的谭元元推到“风口浪尖”。
那是1998年演出季的一天,当时旧金山芭蕾舞团的首席演员意外扭断手指,第二天的演出面临取消的危险。团长一脸焦急地把谭元元叫到办公室,递来一盒舞蹈录像带问道:“能不能学下来,参加明天的演出?”
她当时没有太多的犹豫,直觉认为自己应该可以,就一口答应了。“临危受命,现在回想那时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至今谈到这段经历,谭元元还是感叹万分:只有一晚的时间,就要学会一部近30分钟的巴兰钦舞剧《斯特拉文斯基协奏曲》。芭蕾大师巴兰钦的作品向来以音乐的视觉化编舞为主要特征,并且在古典芭蕾的基础上结合了美国当时的流行舞蹈以及开放、快节奏的生活特点,因此,他的舞蹈作品大多速度快、动作复杂,需要力量和全面的艺术素养,他的女演员也有“铁腿娘子”之称。在此之前,以古典芭蕾为训练的基础,谭元元还没有真正接触过这类风格的舞蹈作品。
但既然承诺了就要努力做到。当晚,谭元元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边看录像边模仿,记音乐、记动作、记舞台位置与配合,旋律极难掌握,而且极不规则,所以,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回放、重复……不知不觉中,天已放亮,谭元元又匆忙赶到团里参加合排。
真正考验的时刻来临了,上台后,谭元元已经忘记了紧张,完全把自己沉浸在音乐中,强化记忆的舞蹈动作自然流畅。加上对音乐的感悟和表达力,令她更有自信,完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这段高难度的作品。一曲跳毕,台下响起阵阵掌声……
翌日,旧金山的大小报纸纷纷刊登了有关这场演出的长篇评论和大幅照片,甚至有热心的观众写信给团里,问那天跳《斯特拉文斯基协奏曲》的演员是谁。
观众和媒体的肯定,令团长非常满意,一场棘手的演出危机转化为一个全新的开始,谁也没有想到临时的“救场”,居然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而对21岁的谭元元来说,这场危机的化解,令自己得到了首席演员的职位——从此,旧金山芭蕾舞团成立70年来有了第一位华人首席演员,也是该团最年轻的首席演员。
巅峰才刚刚开始
成为舞团首席并不代表一劳永逸。在美国,舞团的合同一年一签,首席并非终身职位,稍有懈怠就随时有被替代的可能。此后,谭元元以每天工作13小时、每周登台6天并跳坏4到5双舞鞋、每年演出130多场的工作量,逐步进入了炉火纯青的黄金期。
吉星高照的她,在跳遍了《吉赛尔》、《西尔维娅》、《唐·吉诃德》、《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浪漫、古典时期的大型芭蕾名剧之余,还主演过《罗米欧与朱丽叶》等现、当代时期的大型芭蕾舞剧,以及许多中小型的交响芭蕾,而由她主演的当代芭蕾舞剧《奥赛罗》、《小美人鱼》还拍摄了DVD,于全球范围内广为发行。
今天,谭元元已成为闪烁在世界芭蕾之巅的代言人:印有她照片的大幅海报常年挂在旧金山芭蕾舞团剧院大厅的最醒目处;日本权威《舞蹈》杂志评选20世纪101位舞蹈明星,谭元元是唯一的华人;2004年,谭元元被评为“亚洲英雄”,登上了《时代》封面。
艺术的探索永无止境,成长的过程也非一帆风顺,有上升就会有徘徊。一个成功的舞者需要智慧,更需要有超越自我的毅力。
2009年9月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和中美建交30周年,旧金山芭蕾舞团开展了第一次访华演出。这次访问是舞团跨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步,也是中美两国增进友好交往的标志性活动。
对谭元元来说,尽管之前多次回国演出过,但是,能与自己的舞团一起登上祖国的舞台是她多年的梦想。为此,她一直在寻找机会,争取各方支持,促成舞团中国之行。当最终确定了北京、上海的演出行程时,她很兴奋,期待这次不同寻常的巡演。
天有不测风云。临行前两个月的一天,谭元元在排练时,不慎被舞裙绊倒导致左脚趾关节受伤,而访华演出《天鹅湖》中最考验演员实力、也是最令观众期待的技巧32圈单脚旋转,恰好需要依靠左脚为主动力推动足尖起落。
去医院的路上,谭元元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如果不能如期站在中国的舞台上,会令多少人失望?很长时间,她已忘记流泪是怎样的感觉了,但这一次,眼泪止不住喷涌而出,是焦急、是难过、是委屈……
父母担心女儿的身体,劝慰说:“如果实在不行就放弃吧,以后肯定还有机会。”
但是,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令谭元元决定打“封闭”坚持演出。几天后,修长的身影又出现在练功房,她小心翼翼地开始每天的训练。此时,父母也成了坚强的后盾,巡演期间,他们一路随行至上海、北京,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料,每天煲汤、熬药,陪着打针、治疗。有了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料和精神上的鼓励,谭元元把情绪调整到最好状态。
舞台上,舞剧最后的高潮阶段,“黑天鹅”诱骗王子成功后的32个单脚旋转,是舞剧炫技的亮点,也是考验女演员技巧的关键。尽管脚腕受伤,一圈又一圈足尖上的旋转,让谭元元腿脚酸软,但她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当32圈单脚旋转稳稳当当落地后,全场掌声雷动——坚持获得了回报!
“有的时候,不逼自己一把,奇迹就不可能发生。每一次超越,都能发现自己的艺术潜力还可以得到进一步挖掘,事业的巅峰才刚刚开始!或许,这就是人生的精彩之处!”对于新的一年,谭元元充满着自信与微笑。
多彩的梦想 一样的青春
理科“神童”研读《新青年》
被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等五大名校同时录取,擅长打水球、弹钢琴,酷爱肖邦……这样的“神童”如果在国内,或许早就被各路媒体捧成“全民偶像”了,他就是刚满20岁的美籍华人张晨波。
张晨波的母亲告诉记者,得知记者要来访,张晨波前一晚特地熬夜写了份“自我介绍”,并用GOOGLE翻译成中文。可与记者聊起来,张晨波流利的中文显然大大出乎他母亲的预期:“平时一年也不见他讲这么多中文,不过这是波波最聪明也最让我们放心的。他只要想做一件事,一定会做到十分有把握。”
如今的张晨波,是哈佛大学一年级生,主修物理和计算机。
这之前,波波最喜欢的,始终是数学。他曾多次参加全美各地数学竞赛并屡屡获奖。念高中时,波波曾花大量时间为巴洛阿图地区的初中设立“数学俱乐部”,义务协助教导初中生学数学。至今,这一“俱乐部”仍活跃着,只不过阵地搬到了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张晨波会自己
录些讲课视频放到网站上,供他的学生学习参考:“数学我还是很喜欢,但我认为学好物理以后可以运用的范围应该会更广。”
张晨波的父亲张首晟,是斯坦福大学著名物理学教授,在物理界斩获过多项顶尖奖项。对于波波的教育,他采取“放养”手段:“最重要是启发孩子兴趣。给孩子一张地图,不能牵着走,而是要让他去寻宝。我记得第一次送给他一个足球,他就对足球球面上的黑白块几何图形产生了兴趣,主动跑来和我们讨论。”
七年级时,为了让张晨波体验中国教育的竞争氛围,父母曾带他回到上海,让他在延安中学插班读了一学期。“第一次数学考试,我都没及格,更没资格参加奥数班。当时很着急,只能像其他同学一样使劲儿看书做题,但那种快节奏,我真没法适应。”这也苦了张首晟夫妇,眼见儿子带回做不完的“回家作业”,夫妻俩只得齐齐上阵,每天光是全家一起做作业就要做到晚上十一二点。半年后,又一次数学考试,张晨波在同学们羡慕的眼神中拿到了满分。
回到美国后不久,张晨波被召入美国奥林匹克竞赛队,并在第42届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拿到了金牌。
进入哈佛后,张晨波选修了自己感兴趣的中国历史:“以前只能每周末在斯坦福中文学校学一点,现在终于能系统地学一遍了。”第一学期结束,张晨波那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论文,评到了A+。波波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一个多月泡在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研究《新青年》。
Facebook感觉似大学
同样是学计算机,郭一的发展路径似乎更为国内的工科生称羡。他现在所服务的,正是大名鼎鼎的Facebook。
入职不过两年多,郭一今年工资加股票收入已近80万美元,当然,这其中近一半都要作为税收上缴。
1982年出生的他,从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毕业后,直接考到美国休斯敦的莱斯大学继续深造。六年的计算机博士学业完成后,郭一背上行囊来到了“IT精英”趋之若鹜的硅谷。在同学介绍下,郭一得到了参加Facebook考试的机会。按照Facebook的规矩,员工介绍的人若最终被录取,该员工可获得5000美元奖励。当然这钱并不好赚,郭一就还未实现零的突破。
两轮电话考试、三轮面试,要通过着实不易。当然,只要通过了电话考试,公司便会为你买上一张往返机票让你前来面试,无论你是在中国或者印度。无论是电话考试还是面试,主旨只有一个,那就是考验你的编程能力。
通过考试后,一切似乎来得比想象轻松。
Facebook十几栋小楼里,几乎每面墙都被各式涂鸦所覆盖。长长的办公桌上,一溜电脑有序排开,旁边的立柜上,各种酒瓶随处可见。郭一说,那是供员工“找寻灵感”用的。在这里工作,人与人之间,不过只是一面之隔。
郭一很喜欢这样的工作氛围:“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公司解决。除了回家睡觉,多数时间都在这里。大学毕业直接到这里,往往会有一种还在大学的错觉。同事都是年轻人,有什么问题一转头就可以直接问,跟在学校没什么分别。如果你觉得手头的工作不是你想做的,那也没问题,可以方便地申请换组。”
老大扎克伯格的办公室,就在16号楼一个侧门边。从郭一的办公室到那,仅百步之遥,平时要随便和老大讨论问题并非难事。最近这两年,Facebook规模呈几何式增长,目前员工已超过5000人。尽管如此,郭一并未感觉到太大压力:“最大的压力其实源于自己。”作为高级程序员,郭一所负责的,是Facebook主页上的一些环节:“过去30天有10亿多用户登录主页,我要努力做的,就是把主页变得更完善,让用户们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雅珍的梦,叫“好莱坞”
从纽约电影学院电影导演系毕业后,张雅珍的导演梦,似乎还找不着明确的方向。“小作品也拍了几部,就不知道该找谁投资。”来美国这一年多时间里,钱,始终是个问题。
两年前,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的张雅珍在杭州某电视台当编导,“当时快25岁了,我觉得已经看到了自己50岁的样子。于是,辞掉了工作、考上了学校,奔着好莱坞就来了。”
2011年8月2日,张雅珍拖着沉重的行李,独自登上了上海至洛杉矶的航班。
找房子、寻室友、熟悉环境、强化英语、想家……这些赴美留学的“必经之路”,雅珍走过来了。短短一年导演课程,雅珍顺利完成了。但对怀揣梦想的她来说,这仅仅是开始,她的偶像是美国著名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为了赚钱实现自己的导演梦,雅珍干过片场各种活儿,无片可忙的时候,她会兼职帮人开开车,当当导游。为了公关活动一周内帮人在旧金山到洛杉矶之间独自开了两个来回,这是她最新的“长途记录”。今年春节,想家的雅珍又将独自一人在洛杉矶度过:“回去机票太贵,还是在这呆着看看有没有什么活能干吧。我知道有部戏月中会开拍,他们可能会需要人。”
雅珍租的房子,就在西好莱坞附近。不用走多远,就能看到好莱坞山上“HOLLYWOOD”那几个大大的字母。雅珍说,她经常会在日落时分去那走走,找找灵感,也顺带激励下自己:“好莱坞是全世界电影人的冒险乐园,既然不顾一切地来了,就没啥可后悔的,反正我早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编辑: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