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王苏委员:美育关乎“精气神”,艺术课中理论、实践比重应对调

人民日报 2021-3-6 记者:姜泓冰

发布时间:2021-03-08作者:访问量:1471

    艺术教育等于“唱唱跳跳”“秀秀演技”?艺术课遭挤压、艺术师资被边缘等长期问题怎么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王苏认为,美育是学生全面成长不可缺少的‘精气神’”。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它不是调味品而是必需品,不是点缀而是魂魄。

    虽然近期各地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一体的教育方针,加强“三全育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党和国家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不小差距。从思想理念看,不少人依然将美育看成“唱唱跳跳”“秀秀演技”的游戏、娱乐,这会导致对美育乃至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价值的严重误判。由于中、高考及学业水平考等均无对学生美育素养质量的精准要求,客观上助长了师生、学校、家长忽视这些素养的全面认识和扎实培育。艺术课遭挤压、艺术师资被边缘、艺术实践表演化、艺术氛围碎片化等现象在很多学校存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往往互相埋怨,学生全面发展难于落实,进而影响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在多方调研及广泛听取各种意见的基础上,王苏委员等对学校美育建设提出建议:

    一是调整艺术课中“理论”与“实践”的比重。新下发的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艺术课的理论学习比重明显高于实践训练:前者为必修课,规定学时72课,学分4分;后者为选择性必修课程,规定学时36课,学分2分。建议将这一比重互换,以便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二是将“大艺术”观念融入课程体系,把戏剧、影视、舞蹈等内容与现有的音乐、美术课整合为“艺术课”。据了解,目前国内仅上海、广东等地已贯彻大艺术观,综合开设“艺术课”。传统的音乐、美术课中虽然可以增加其他艺术门类内容,但其课程设计、教材编制等布局都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三是加强艺术教师培训力度、拓宽渠道,完善职称序列和考核机制。艺术教学具有特殊性,进修提高不仅在专业高校,也可在专业院团进行。师范类院校也应及早为“大艺术”课程建设,特别是戏剧、影视等新型学科提供后备人才支撑。目前中小学教师职称序列里只有“音乐”“美术”两个编制名称而无“艺术”教师序列名称,建议及早调整,同时在艺术教师考核标准和晋升机制等方面尽快制订符合美育发展的方法。

    四是开辟艺术家驻校制度等路径,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美育的社会资源。鼓励和推荐各地老艺术家、知名艺术家介入学校艺术教育,通过文教结合工程、高雅艺术进校园、非遗文化传承等项目以及关工委参与、文化志愿者计划、名人名家工作室建立等行动,整合调动全社会的美育资源。

    五是改革和完善艺术课成果的评估标准。艺术学科应更多关注学生在乐坛、画布以及舞台、银幕等方面的艺术感染力,启迪学生通过具象形成抽象的、能举一反三的领悟力,点亮学生形神兼备、气势如虹的艺术表现力——这三种能力是新时代年轻人的基本修养,也是美育的重要指标。此外,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艺术表现力参与促进人际和谐的各类社会活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