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西藏天空》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时间:2014-04-23作者:访问量:379

电影《西藏天空》研讨会于421日下午在我校佛西楼二楼会议室召开,会议由我校教务处处长、电影学学科召集人厉震教授主持。此次研讨会由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电影家协会联合主办,与会人员主要由影片制作方、媒体评论界、校内外的专家学者、观众等四个部分组成。

作为会议主办方,厉震教授首先介绍了《西藏天空》由我校历届西藏表演班毕业生担当主演,导演傅东育是我校导演系八六级校友,为了拍摄此片曾先后7次入藏。影片从准备到拍摄成片历时5年之久,仅剧本修改就长达3年。该影片是在新世纪的文化视角上重新审视西藏解放以后的四十年历史,提出了包括奴隶和奴隶主共同解放的人性新主题。目前,《西藏天空》已经荣获了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与优秀民族影片奖,该片演员阿旺仁青也获得了华表奖优秀新人奖。

作为《西藏天空》的导演,傅东育表示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教,并表示文明进程的背后付出的往往是情感的代价,在未来的作品拍摄中更希望关注人物情感的张力。

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副总裁汪天云指出,使用藏语应该是该片的一大突破和亮点;无明星是另一个特点,两个青年演员更具有藏族人民的质朴,更能将观众带入规定情境中去。我校表演系王学明副教授也认为选用藏族演员从心理上更有一种归属感,充分展现角色的成长蜕变。著名导演鲍芝芳认为使用藏族演员很成功,塑造出的角色很朴实、很纯粹,极富藏族特色。

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沈文忠指出,《西藏天空》充满了人文关怀,采用平和的手法来展示西藏人民的人性解放和人性追求的主题。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认为,影片细腻真实地描绘了历史进程中西藏人们的困惑与坚守,体现了救赎的主题。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王伯男评论该片讲述的是西藏人民的自我解放,比如说影片中两个男主角关于“我是谁”、“我不是谁”的困惑与追问就是该片的一个戏眼。复旦大学教授周斌认为,从横向看,近年来国产电影更加注重娱乐性和商业性,《西藏天空》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从纵向看,与同类以西藏为主题的影片相比,该片更具新意,主要表现了经济主导型的现代文明同宗教主导下的农耕文明之间的冲突,体现了人的觉醒与人性的复苏。上海大学教授聂伟认为,影片基于“我是谁”的人性反思的重建,在大历史的神坛下,用小人性来挑动历史的灰白时期,很多叛乱、平定、逃亡的场景,非常具有吸引力,也是主流电影对于民族电影创作的一大贡献。上影导演武珍年则从政治与艺术、历史与现实、写实与写意、宗教与世俗、场面与细节、史诗与故事等六个层面讲  述了影片流露出来的徘徊与犹豫,认为一部完善的艺术作品应该二者兼赢,既要有市场,又要有人文。

此外,上海市文广局艺术处原处长吕晓明研究员,上影导演梁山,我校教授孙绍谊,上海大学教授刘海波,同济大学教授杨晓林、汤惟杰,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廷�,上海电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赵芸以及《电影新作》副主编朱鹏杰等老师都做了精彩的发言。(文:艾莎莎  图:佳奇  编辑:榕树)

 

图为傅东育导演发言

图为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沈文忠讲话

图为研讨会现场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