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现自己的艺术抱负为价值选择
——在上海戏剧学院2014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韩生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和来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6月的上戏又到了毕业季。一个多月来,学院的焦点都在围绕着2010级的毕业考试、学位答辩、补考、就业招聘推介会及创业指导等等一系列的学业后期工作。今天,我们2014届478名毕业生相聚于此,共同分享同学们人生历程中这个重要的时刻。
2014届全日制本科生毕业生478名,如期毕业438人,取得学士学位437人;毕业研究生86名,其中MA37名,获得学位的38名。全日制MFA40名、在职MFA48人均获得硕士学位;博士生9人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在此,我代表学院祝贺各位历经寒暑完成学业取得学位的各位同学。特别感谢在场和没有在场的各位同学的家长亲属们对上戏的信任和对孩子学习艺术专业的支持。在同学们即将毕业之际,让我们共同为自己,为老师,为自己的家长和亲人们表示衷心的致意!
直到前天晚上的毕业晚会,大家仿佛忽然意识到,要毕业了。昨天看到学工部的老师们在做2014届毕业典礼的各种准备,我自然联想到2010级的开学典礼,他们在为同一批本科同学做着似乎是同样的仪式准备工作到深夜。同一情景已然相隔四年,时间真如白驹过隙。
四年之后的2010级,今天的2014届的同学们留下了宝贵的足迹和值得骄傲的记录:
你们的作品分别获得了波兰华沙第六届国际艺术院校戏剧节“最受观众欢迎演出荣誉奖”、第四届澳门国际电影节国际大学生短片大赛“最佳纪录片奖”、2013中国舞台美术教学作品展“优秀学生作品奖”、第21届国际木偶联合大会暨国际木偶节“最佳节目奖”、中央电视台首届全国戏曲学院京剧学生电视大赛“银奖”、第四届南非开普敦国际芭蕾舞比赛“青少年组女子金奖”、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芭蕾舞“青年女子组一等奖”、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组金奖”、华东六省一市专业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等;博士论文《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游戏创作研究》等填补了艺术学科研究空白和拓展了艺术创作领域;原创话剧《沙枣花香》、《聊斋》,昆曲《宝黛红楼》,舞蹈《一抹红》、《祭》、《就恋那方土》;经典音乐剧《红男绿女》、《摩登米莉》等以你们为主要创作演出团队的作品都获得专家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你们还分别参与了在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瑞士、丹麦、意大利以及台北等地艺术大学的访学交流合作,以及国际导演大师班(英国、德国、大洋洲)、国际剧协亚太局项目、国际舞美组织年会,理查-谢克纳、格洛托夫斯基工作室、铃木忠志、巴特、佩普等世界顶级专家的工作坊等……。
这些已成为上戏历史的一部分,并可以相信,其中许多学习成果还会在今后艺术创作中发挥持久的作用。2014届的同学们没有虚度自己的大学生活。
毕业仿佛忽然而至,连我自己都似乎忘记,同学们就要离去。 “花开的日子”毕业晚会的视频中问同学们:想不想毕业?几乎每个被问及的同学都回答说:不想毕业。我们都能够理解和体会到其中的复杂心情,百感交集。共同的一点就是——走出校门犹如走出家门。
那么,我们是否已经真正做好了走出家门的准备。
今天的大学生与同学们父辈的时代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1977年恢复高考,全国招生27万人,而今年的一届毕业生是700多万。1979年的上海28所高校,在校本科生 6.7万,1995年14.4万,2013年50.48万,研究生12.8万。原上海市教委主任,上海教育学会张伟江会长前不久来上戏作报告时说:“上海高等教育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到‘普及教育’的跨越,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超过了60%!广大民众人人都可以享受高等教育的阳光!”。我们在座的同学们也是这一阳光的享受者。
大学已经成为普及教育,社会逐渐不再把大学生视为精英也是自然的。但是,精英的引领永远是社会的需要。
上戏从一开始就是专业的精英教育,当年的创建者和后来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在近70年的办学历史中对中国的戏剧等演艺事业发挥了引领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培育专业精英、引领艺术创新发展的使命和责任,这是国家和社会对我们提出历史要求。
同学们今天毕业了,但这更是学籍意义上的。同学们今后与上戏已经成为永远的命运共同体。学院会关注每一位同学终身的发展,即使有的同学可能会“改行”,但艺术也一定会渗透在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之中。你们从上戏真正带走的是什么?不是条条框框,也不是技巧方法,而是对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和自由的身心。
同学们即将远行,总感觉还有许多未尽的话语,在此提出几点想法提供参考,也是许多领导和老师们对你们的期望的转达。
一、热爱艺术,以实现自己的艺术抱负为首要选择
就业形势的严峻是所有高校共同面临的,在上海戏剧学院呈现的情况却有着一种交错和复杂的特点。
毕业晚会上有同学们说:我们没有工作。学校领导和部门在此前已经做过几次专题研究。学院重点关心的是就业真正有困难的同学,如知识和本领准备的不足、性格和交往能力的弱点、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等。而我校的情况主要在于就业期望和价值选择方面。
从去年10月起,在学校安排和自行联系实习之外,学工部等专门组织了3场大型招聘会,162家单位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需求数超过1750个,但签约率不高。对许多与艺术专业直接对口且需求强烈的单位如上海的影视制作公司,江浙徽闽等地的艺术剧院、话剧团、电视台、京剧院团等,同学们反映冷淡。
其实在这些地方蕴含着极大的事业空间和可能,尤其在当今更加开放和自由流动的时代。我们会积极参与促进就业和创业环境的优化,同时更要在培养方面做好面对实际的工作。楼书记对此评价说,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按自己的理想创业,要么在需要的岗位上就业。《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指出:大学生的职场成熟度和适应性应该引起培养方的重视。
在此,我无意评价同学们的价值选择和取向,这是个人的自由,都可以理解。这也体现着时代的进步,同学们比我们在这个年龄段时的选择和流动自由的空间要大得多。
我问表演系的谷亦安教授对此问题的看法,他说:这是一种怕吃亏、怕失败的心理,最后的选择就是从众了。他说到铃木忠志大师工作坊的情景。大家练习踏步,其中一个单元要求自由走动,但不自觉地都走到了中间。铃木就启发大家要克服习惯心理,走到不同的地方,别人没有走到过地方。这个训练很有启示。铃木忠志自己把日本偏僻的利贺打造成了闻名世界的戏剧圣地。
上戏培养是能够挑战自己的昨天的人,有创造性的人。让我们看一下杰出的上戏人曾经做出的选择:
我曾经因创作木偶剧《迷人的雪顿节》和胡伟民导演一起去过西藏,他说起以前的事。1956年毕业时他被分配留校任教,他为此闷闷不乐,四天吃不下饭,因为他要求去西藏工作。一方面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另一方面是从作为艺术家的志愿出发,要到能够创作作品的地方去。看着别人走向社会,走向火热的生活他很着急。后来,朱端钧先生和他谈话说:留在学院教学也是重要的工作,也是国家的需要。后来他受到不公正待遇,取消了留学苏联的机会,发配到黑龙江,又到扬州,他借此却也汲取了中国各地戏曲艺术的营养,改革开放后回到上海,随即连续爆发式的创作,成为新时期十年的上海戏剧的标志和领军全国的艺术家。
前年我到新疆参加招生,在新疆艺术学院的走廊上看到已故的老校友石泓的画像,顿时感到一种由衷的敬意以及学院的光荣。石泓老师和夫人吴义英是我校舞美系63届同班同学,江浙人,毕业后同赴新疆从事舞台设计、绘画与艺术教育工作40多年,两人以祖国边疆的大山大川和丝绸之路为素材,进行了大量写生,创作了一幅幅表现新疆风景的油画作品。石泓老师后来担任了新疆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等职。我在北京等地经常遇到来自新疆的同行,许多人都以曾经是他的学生为荣。
还有刚才沈亮老师举到的例子,老院长熊佛西先生在河北定县进行农民戏剧实验6年,中国的一批戏剧家到农民中通过话剧艺术开展提高国民素质的平民教育……
天地很大,从上戏的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看,实际上一直立足于国家、民族以及世界的大格局之中。许多同学的选择也来自父母与家人的影响,这也需要沟通,不然就是这样安安稳稳过了别人的一辈子,不是自己的一辈子。
借此转达谷亦安教授给同学们的建议,为自己准备一张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做一个标注。960万平方公里有大量可开垦的空间,有需要我们服务的机会。只是名利的权衡,不能开一方风气之先。戏剧就是和天地接通,功夫就是天天的磨练,获得能量的机会,实现个人发展就是寻找为别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机会。
二、勇于表达,以艺术传递社会正能量
正所谓文以载道,这不仅是艺术态度,也是生活态度和人格修炼。要勇于担当道义和责任。不怕吃亏,不怕失败,学校就是失败的试验场。法国小丑专家康文上课时说:失败是上天送给你的礼物。其实,人生就是没有重复的试验场。
戏剧艺术学习就是要让你达到身心合一,这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位同学在微博上来信,反映学院管理和服务方面问题,但没留实名。我接到微博来信即转给职能部门解决。后来我给这位同学回信,请他留下联系方式以了解进展。这位同学回信说:感谢院长,问题已解决,还是不要留下真名吧。我回信说:因为你是上戏的学生,我有责任告诉你,如果连自己的正当的权益维护都不能做到磊落自由,患得患失,在社会上怎么能堂堂正正,创作上有否足够勇气真正担当社会正义。
希望能够做到身心自由,把这个弱点克服在学校内。
三、专业精神,以足够的耐心对艺术精益求精
正如杜甫所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一个好点子不要急于随便抛出,好故事不会过时。
前不久我们学院举办电影产业链论坛时,著名制片人和导演张纪中说:我为什么迟迟不开拍《美猴王》?首先是剧本,要明白到底想写什么。孙悟空是我们喜爱的形象,要走向国际我就要考虑世界不同国家文化的接受问题。因为嫌官小而大闹天宫,不守规则偷吃蟠桃等,在当今时代的世界各国观众会接受这样的价值观吗?还有技术方面,猴子眼里的世界是怎样的,我们习惯于人演的猴,能否达到《阿凡达》那样的让人信以为真,还需要制作技术方面的专业化。尽管在08年就与梦工场签了约,估计还要准备三年。
人们过去总以为表演专业是短线的,但王景春、廖凡、徐峥等都经过了20多年的打拼,今天还在继续打拼着。我请何雁老师打电话问廖凡:如果没有获“金熊奖”是否还会坚持,他说:表演艺术是我热爱的事业,一定会坚持。
艺术没有止境,是一个一生都做不完的事业。
胡导老师刚离世不久,明年我们将为他的百年诞辰开研讨会。他从八十多岁后开始学习电脑,并为我们留下了两部导演教学著作。
胡导老师的事业实际上还在继续着。
四、平和身心,明晰和坚守艺术价值观
明年我们将迎来建校70周年。学院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不会将重点放在只是成就宣传、明星校友来装点学校,而是深入理性地展开系列研讨,立足于今后的发展,总结70年来上戏在为中国艺术文化历史做出的贡献、取得的经验以及教训、曾经和正在涌现的在为国家文化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等。我们要在中国艺术文化的大坐标中体现上戏的价值、责任和使命。
上戏是什么?这是一个一百个人回答会有一百种答案的问题。在我自己的体会中,上海戏剧学院就是培育中国艺术精英人才和艺术创作创新实验的一块沃土。上戏有许多并不广为人知,但对中国艺术文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
比如已故的表演系台词教师朱铭仙先生。明年是世界反法西斯70周年。抗战时期轰动全国的街头戏剧《放下你的鞭子》,外界一直说首演的是张瑞芳,后来八旬华诞的张瑞芳老师对前来看望的领导说:第一个演香姐的是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朱铭仙。这位领导给朱先生打电话询问,“朱先生那时已岁高龄身体欠佳,可声音依旧像当年一样动听:‘都是老早的事了,啥人第一个演不重要。日本人打来了,当时我们都争着演这个抗战戏。我是先演的,但瑞芳比我演得好’”。这位领导为两位老艺术家谦逊的胸怀感动。《放下你的鞭子》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地位大重要了,原作者陈鲤庭先生是上戏最早的教师之一。
后来,朱先生一直默默地当台词老师,焦晃、杨在葆、祝希娟、乔棒、丁嘉丽、李媛媛、刘威、尤勇等都是她的弟子,但朱先生永远只说自己是个教书的……
在很大程度上,上戏的历史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校70周年的节点,让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什么是上戏精神这个历史的课题。
上戏是大家共同打造的作品。我们创造和维护的是接通学校与社会、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的文化艺术专业生态系统平台。
艺术让我们真正成为一个人,一个身心合一,敢做敢为,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
当同学们感到需要时,上戏永远是你们的充电站,你们的回家也是给上戏的充电。你们也在给师弟师妹们不断开辟着新的疆域。
让我们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文:韩生 图:佳奇 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