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民族一个时代的风气。”今年是上海戏剧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在校庆到来之际,学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市委部署和市委宣传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相继举办第八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和“上戏有戏”活动。4月14日,第八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暨“上戏有戏”新闻发布会在演艺中心玻璃房召开,郭宇副院长出席,来自文汇报、新民晚报、人民网等多家媒体记者参加。发布会由宣传部长张生泉主持。
“上戏有戏”自2012年推出以来,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宣传党代表的先进文化、繁荣时代需要和民众期盼的大众文化上做出了独具特色的贡献,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文化形态和城市精神中画上属于学院派艺术的一抹色彩。据悉,今年 “上戏有戏”还将联袂第八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自4月20日起,到5月28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学校将引入世界各国优秀小剧场剧目进行交流汇演,推出近期校内优秀的教学实践剧目,全方位展示上海戏剧学院作为国内、乃至世界一流艺术院校的实力与艺术教育格局,打造艺术学院的“高原、高峰”学科效应,向社会大众提供了一次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艺术盛宴,同时也是一次全方位的教学成果的汇报展示。
唱好文艺作品的主旋律。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校精心打造的原创多幕剧目《枫之恋》,讲述抗战时期那一段烽火岁月的英雄往事。该剧邀请我校著名编剧孙祖平教授担任编剧,表演系主任龙俊杰教授担任导演,并特邀历届上戏毕业的演员担任主要角色。
加强对外交流与对话,让更多的外国朋友参与腾飞中的上海乃至中国文化艺术的建设,也是本次上戏有戏和小剧场戏剧节的主旨之一。在这次活动中,来自不同国家的多个剧团演出莎士比亚剧目,观众能够通过各种样式的演出领悟新时期经典巨作的不同解读。比如,越剧版《仲夏夜之梦》,由越剧历史上第一届越剧本科班学生演绎,而在草坪上搭景,打造景观版的《仲夏夜之梦》。相信能引起观众的关注。
注入开拓创新的时代诠释。
这次演出的剧目中,不少作品都体现出“洋为中用、开拓创新”的创作理念。表演系的毕业大戏《大面》就是其中之一。该剧以“兰陵王”这个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为脚本,在体现中国戏曲萌芽阶段的原始、开放、自由等元素外,还着力体现了当代戏剧艺术的先锋性和思索,努力探索中国传统艺术(京剧、木偶、魔术)与当代戏剧表演的融合,注入时代新的诠释。
此外,舞美系的服装造型秀“着色”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成立十年来,“着色”的教学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全国各大艺术类院校相关专业的教育,将艺术审美与知识技能相结合,将传统与创新结合,将戏剧与生活结合,将设计与技术结合,得到了业内外的认可和交口称赞。今年的主题系“着色”三年教学成果汇总,努力通过现代时尚的方式勾画出莎士比亚时代的欧洲古典戏剧盛景,完美演绎今天大众视野中的莎士比亚。
小剧场戏剧节今年不仅以“莎士比亚戏剧”为主题演出,也以“莎士比亚戏剧”为主题进行学术研讨,从理论上提升戏剧演出的人文内涵,此来迎接2016年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纪念。
学院派作品脚踩大地,广接地气。
作为一所艺术院校,“上戏有戏”努力探寻新时期下培养文艺人才成长规律的积极践行,努力将不同艺术形态的发展规律、文艺创作生产的规律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广育艺术英才。本次展演周包含了一台音乐剧、一台话剧、三台戏曲、一台舞蹈、一台大型时装秀、一场微电影展览以及三场绘画作品的展示,这些演出和展览均出自学生之手,创作素材深深扎根于生活,学生们在生活中寻求灵感,让艺术创作更接地气,让学习更贴近生活。此外,展演还延续往年“走出上戏”的特点,将演出送往各地,努力让演出脚踩更为广阔的坚实大地,接受人民的评判。据悉,今年除了在上戏自有剧场演出外,还将走入逸夫舞台、大观舞台,并将首次进入兄弟高校(东南大学)进行演出。
2015年上海市文艺工作会议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创作更多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要更好把握各类文艺人才的成长规律,把握文艺创作生产的规律,为上海出大作品出大家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上海戏剧学院必将以此为行动准绳,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办好上戏有戏和小剧场戏剧节,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座谈会精神,积极践行“出人、出戏、出思想、出模式”的办学宗旨!(文、编辑: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