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叶长海教授谈昆曲

发布时间:2008-07-11作者:访问量:46

经典折子戏《冥判》

    昆曲是中国影响最大、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除京剧以外我国的另一种国剧。在经历了几百年的跌宕起伏后,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作为第一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被联合国列入了保护名单。已有六百多岁的昆曲再次被人们记起,为昆曲倾倒了几百年的昆曲创作者和爱好者们,恐怕都会记住这一天。
   本报记者专程走访了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国戏曲协会副会长叶长海先生,请他为我们讲述昆曲的艺术魅力及其发展现状。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

    比起今日的曲高和寡,昆曲曾经怎样地风行,现代人恐怕难以想象。所谓“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 就是指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 “收拾起”和“不提防”都是昆曲名段中的唱词,为家家户户所吟唱。昆曲昔日之风光,恐怕不比今日之流行歌曲逊色。
     昆曲的艺术生命如此光辉而持久,不能不归功于她自身的艺术魅力。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昆曲积蓄众多优秀艺术家的创作心血,将其精髓保存在了昆曲折子戏中,表演时边唱边舞,唱腔细腻婉约,所谓“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更是她倾倒众生的主要原因。
   昆曲最初诞生于元末,在被历代艺术家取长补短、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发挥出自身流丽悠远的特长,再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优势,变得更为轻柔宛折,人们称之为“水磨调”。再加上乐器的配置,造就了一种细腻温婉、集南北曲优点为一体的更为优雅的昆曲艺术。
  
    “这是纯正的昆曲”

    《牡丹亭》是昆曲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巅峰之作,汤显祖在此剧中对“情”的诠释试尽人间所有,相传有读者为之断肠而死。如他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皆非情之至也。”
  白先勇先生青春版《牡丹亭》的献演是当代昆曲界的一件大事,他首次将汤显祖55折的全本《牡丹亭》在保持剧情完整、风格原汁原味的原则下改编为了27折,并在不损伤原著意趣的精神下,将现代人的审美融入其中。作为昆曲专家,叶长海先生对该版《牡丹亭》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非常遵循传统的演出,是纯正的昆曲。
  青春版《牡丹亭》遵循“有删无增”原则,对原著进行了缩编,既保留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折子戏,又保证剧情完整而流畅。改编之后的版本为3本27折,分为三天演出,堪称昆曲演出界盛事。
  对新版《牡丹亭》“贯”以“青春版”之名,白先勇可谓是用心良苦。戏曲艺术正在经历着历史考验,优秀的昆曲演员在上下两辈中青黄不接,而戏曲艺术需要言传身教,手眼相随,表演艺术的师徒体系也是古来有因,但在当今时代,好的演员与观众正在日渐老去,昆曲艺术流动在他们的血液中,不知何去何从。如何让现代昆曲表演继承昆曲传统体系的精湛技艺,既呈现出原生态昆曲的古老传统与精美特质,又能让年轻一代的观众为之驻足观赏,这是对改编者继承和创新的双重考验。
  白先勇请张继青和汪世瑜这二位昆曲体系中的重要人物为师,再经过精挑细选,选中苏州昆剧院的青年演员俞久林和沈丰英为徒,让他们师徒相授,手把手地传教昆曲的传统技艺,所以我们今天才能在男女主角身上看到传统的细腻优雅和现代的青春活力。
  除了演员的选取,新版《牡丹亭》的“青春”还体现在《牡丹亭》的全部包装制作过程中,白先勇等人不仅引入了现代的导演理念,请汪世瑜作该剧的总导演,控制整体演出效果,还起用了现代服装设计和舞蹈设计,注重视觉观感的塑造。与此同时,蕴含其中的精神却“非常昆曲”,如叶长海先生所说,即使是创造,也是“昆曲”的再创造,比如演出制作的整体色彩精美、淡雅,舞美布景流露出书法的写意风格,服装式样及刺绣皆是中国古典式样,隐隐唤起中国人古老而遥远的文化情结。舞蹈动作的设计更值一提,虽然是现代的舞蹈设计人员,却依然秉承昆曲以往的身姿与舞步,曼妙柔和,与其它效果整合起来,全场演出含蓄蕴藉,深得中国传统美之真谛。
叶长海先生说,改编昆曲《牡丹亭》这件事,是需要追求完美的人来做的,而白先勇先生,恰恰正是那个人。远在天界的昆曲大师汤显祖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牡丹亭》在四百年之后正焕发着怎样的青春走向世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2001年5月18日,第一次进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时,中国昆曲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保护名单,近几年社会各界对昆曲的日渐热心和一些有识之士的出力,昆曲已经越来越多地走入人们的视野。
  人类的文化发展,跟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和平环境有关,昆曲体局静好,柔慢婉约,适合在安定的经济文化条件下演出,虽曾多次面临危机濒于消失,但又出于种种原因,始终被人保护了起来,今天,全人类终于再次选择了它。
  经过历史的筛选,优秀的历史遗产留存了下来,应该由我们继承下去。
  今天人们在高度注意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留心保护文化的生态平衡。这样的“天时”,对于昆曲艺术的传承将非常有利。

    (编辑/子鱼)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