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生泉
应台湾艺术大学校长黄光男先生的邀请,笔者率团于本周参加了在台北举行的“2008教育戏剧与剧场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除了大陆方面的代表外,会议还邀请了英国、澳大利亚、菲利宾以及我国香港等地的专家、学者出席。
“教育戏剧与剧场应用”,其主要内容是指:用戏剧的理念和方法对学生等人群进行授课和训练,让接受者在有了戏剧元素的启蒙之后、可以在包括剧场在内的任何空间尽情展示自己的角色行为、完成符合社会需求的角色期待。
根据会议的发起者、该校戏剧与剧场应用学系原主任张晓华教授介绍,教育戏剧在发达国家已经早我们30多年就广泛开展了。作为曾经在美国留学过的教育戏剧学硕士生,张教授近年来认真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同时还积极向政府呼吁和推荐,要求将戏剧教育的内容以法律形式列入中小学课程。有意义的是,本次研讨会,上午安排学术演讲与对话活动,下午安排戏剧工作坊活动(即由上午学术报告的主讲者,主持有20多个学生参加的即兴训练表演能力活动,以进一步体现和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静和动的结合、说和做的统一、理解和感受的交织,是教育戏剧最推崇的主旨,也使我受益非浅、心得不少。
“教育戏剧”两岸行――先让我们看见了国际教育戏剧方面的发展潮流和运行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剧协,近年来始终致力于用戏剧交流的形式来反映和干预世界舞台发展的事件和生活。上海戏剧学院作为这个机构的核心成员,也是非常活跃地介入和完成国际剧协交办的任务,每年都在年会上用作品说话,与国际同行在一个平台上交流各自看法。同样,在这次研讨会上,英国专家以“成长与社会道德的戏剧故事活动教学”为题、澳大利亚专家以“戏剧创作与戏剧治疗”为题、菲利宾专家以“社区剧场对贫困儿童的协助与效益”为题纷纷畅所欲言,发表他们对利用戏剧元素介入社会问题进行干预的看法。这些看法,切中时弊、立论深刻,经过实践检验后的社会效益明显。一个个新颖的观点,一遍遍有意义的训练,确实让与会者不仅在理论上、而且也在实践中体会了教育戏剧的威力、魅力和今后发展的潜力。
“教育戏剧”两岸行――还让我们看见了两岸同仁在追求戏剧元素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元素、成为学生成长的主导核心成分方面的共识和今后发展合作的共同目标。比如,今年大陆方面刚举行全国的首届校园戏剧节,这个主要以普通高校为主体的活动,对于紧张的大学学习生活和大学生成长的人格塑造有较大影响,台北艺术大学用《收信快乐》的话剧参加并且获好成绩。在力图改变现在的应试教育方面,两岸同仁也迫切希望通过教育戏剧等形式来引导教育主管、学校校长、家长和学生本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产生一种动力、一种合力。不过,参加这次会议也让我们看见互相的差距,比如,台湾地区已于1997年宣布把艺术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中小学课程,其中,以戏剧艺术为核心的“表演艺术”高居第一,超过音乐、美术等其他视听觉艺术,而大陆方面则在今年刚刚用指导性意见进行“京剧进课堂”的10个省市尝试;还如,台湾地区的教育戏剧书籍出版不仅量多而且内容也丰富多彩,大陆方面则比较缺乏。当然,在政府出资支持话剧等戏剧进校园方面,大陆很多省市都做得很到位,为此,台湾同仁也很羡慕我们。
“教育戏剧”两岸行――再让我们看见了随着以交通航运等经济交往的扩大和直接,两岸文化交往方面将进一步发展的远景。在本次会议上,我发表了“戏剧进课堂、进校园、进心灵”的论文演讲。因为我以为,戏剧不仅是一个载体性的工具,更是一个本体性的存在――生活的存在、生气的存在、生命的存在,都是一个需要用角色承担和掌握的存在,都是一个需要用戏剧呵护和张扬的存在。姚一苇的《红鼻子》当年在大陆很受欢迎;白先勇的《牡丹亭》让大陆的青年昆曲演员大显身手;赖声川用戏剧作品获得大陆很多追捧者并且成为上海戏剧学院的客座教授,这些虽然都是属于专业戏剧的范畴,但在用戏剧精神交流和探索方面却先行一步,作用大大超出专业的领域而影响两岸很多受众;同样,大陆也有很多优秀戏剧作品和戏剧家在台湾受到热烈喝彩。这说明,至少在戏剧的语言交流方面,两岸没有障碍。两岸同胞中的大多数是渴望民族复兴和统一的,中国人的对自己社会角色的历史定位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不仅需要实际考量、而且更加需要用戏剧这样的艺术样式进行审视、进行提升、进行弘扬。如果说,经济的交往还有利益因素左右、政治的交往还有制度因素制约的话,那么,文化的交往、特别是戏剧这样的艺术交往则更可以摆脱利益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影响,在生活应对挑战、社会应对和谐、生命应对勃发等一系列问题上,我们双方在艺术方面可以做很多事情。专业戏剧是一个点,普及戏剧是一个面;演出戏剧是一个活动,教育戏剧是一个事业――在这样的远景中,我们充满兴奋和希冀。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教育戏剧的远景是我们共同的兴奋,两岸文化的远景是我们共同的希冀!从角色出发,把艺术的戏剧小舞台变为世界的人生大舞台,演好一台威武雄壮的大戏,我们两岸同胞都是这出大戏的主角,我们都是这出大戏的观众,说到底,我们都是这出大戏的历史创造者和历史见证者. (原载《东方网・评论主页》2008年10月27日 1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