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 谢晋的故事――师从吴仞之

发布时间:2008-11-17作者:访问量:268

       
4.听艾思奇讲马列主义
   
    电影摄影棚向谢晋展现了一个艺术新天地。水银灯下拍摄时,话剧舞台上那些揪人心魄的悬念与紧张感,以及一气呵成的表演都消失了。表演被切成零碎的片段,甚至只是一个脸部表情,一个局部的动作,却因“蒙太奇”的魔力,在银幕上连接成扣人心弦的故事。刚开始谢晋觉得不可思议,不过,早在少年时代他已被母亲带教为超级影迷,如今走出学校就进了摄影棚,真是令他欢欣鼓舞。
   
    初涉影坛,谢晋跟师吴仞之和张石川两位导演。吴仞之先生是儒雅之士,待人处事十分耐心,谢晋作为助手跟随工作,受益匪浅。谢晋当助理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哑妻》,是吴先生从法国同名舞台剧移植改编过来的。
   
    张石川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风云人物,导演了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难夫难妻》,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张石川一生拍摄制作了200多部电影,捧红了无数明星。他的电影讲究故事性,情节脉络清晰,这些特点在初涉影坛的谢晋心上留下了烙印。在跟张石川学艺的日子里,谢晋一年中拍了三部电影。在洪深编剧的《几番风雨》、田汉编剧、张石川策划的《梨园英烈》(又名《二百五小传》)中,谢晋担任了副导演。解放前,他参与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是《影迷传》。
   
    谢晋每天都按导演要求,跟着剧本和拍摄进程,准备好拍戏用的道具。他认认真真在水银灯下打板,做场记,跟导演学剪辑,仔细琢磨摄影棚与舞台空间不尽相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老师们很喜爱这个受过5年科班训练的青年,常叫他给演员说戏,有些场景便交由他执行导演。
   
    黄佐临先生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理念和探索实践,给予谢晋很多影响与渗透。1947年,黄先生在给文华电影公司的制片方案中就写道:“一个文艺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运用他的敏锐感觉来反映大众生活的要求……朴素、自然、明朗、健全、有血有肉,带泥土气息的才是真正的文艺作品。”在拍摄电影《表》时,黄佐临起用大量非职业演员,并采用在街上偷拍等新手法,被西欧、日本一些电影史学家列为战后出现的“新现实主义”影片系列中早于意大利的一部影片,谢晋被这种新鲜的手法吸引。多年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罗马十一点》在中国放映,谢晋看了7遍,做了长达35000多字的学习札记,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他为影片中12个求职妇女形象列了一张表格,将她们的姓名、身份、年龄、容貌、身材、眼神、说话动作、气质特征仔细进行对比。还就演员选择、服装、道具、音乐、音响等方面一一加以评说、总结。这些研究,为谢晋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繁忙的拍摄中迎来了新中国。1950年,在洪深和田汉的介绍下,谢晋进入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当时校长为刘澜涛,副校长是杨献珍。谢晋与同学们一起学哲学,怀着崇敬的心情听艾思奇讲马列主义。艾思奇20多岁时已是中国哲学界的耀眼明星,是把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很多年轻人捧着他撰写的《大众哲学》,追随他去了延安。艾思奇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在青年谢晋的世界观中植入了重要一课。
   
    为期8个月的学习结业后,谢晋回到上海,被分配到由多家私营电影公司联合组成的长江影业公司。由于他性格活跃,为人热情,又喜爱体育运动,被推选为工会主席和文教委员,在工作中广泛接触电影厂的新老职工,也为以后当导演打下了良好的人缘基础。
   
    长江影业公司厂长瞿白音和徐桑楚,识才爱才,十分欣赏年轻热情的谢晋,让他给职工上课,把他在革命大学读的哲学知识传授给更多人。谢晋找出课堂笔记,把老师教授的马列主义课程重温、咀嚼、消化,充分准备之后,信心十足地走上了讲台。面对来自不同生活文化和知识背景的电影人,还有许多比自己年长的导演和明星,他毫不怯场,侃侃而谈,还结合电影界现状和职工情况,将自己掌握的哲学原理加以发挥,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口才。也因此加深了徐桑楚对他的了解与赏识。在以后几十年风雨岁月中,这位有眼光的电影事业家,一直全力支持、保护谢晋,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原载:《新民晚报》 2008-11-15 B11版  作者:唐宁 本网编辑:白水)    

(一代电影大师谢晋去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令包括上海戏剧学院师生在内的无数电影观众痛心。本文中的吴仞之先生生前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著名导演艺术家。文章标题系本网编辑所加。)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