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泉
根据《文汇报》等媒体报道,中国最大的戏剧生活平台――上海现代戏剧谷近日在商城剧院正式开幕。赖声川、关锦鹏、孟京辉、郭晓男等中国戏剧影视界的代表人物出席了开幕典礼。典礼结束后,中国戏剧经典之作《恋爱的犀牛》十周年特别纪念版,揭开了现代戏剧谷演出季的帷幕,标志着中国最大的戏剧生活平台在沪起航。
看了这则消息,使我对“中国最大”这个副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有关规定,在学校(包括大学)命名问题上,“中国”这两个字是不能随便出现的,特别是对北京之外地区的单位命名,“中国”的命名更是成了一个禁区。同时,在广告宣传方面,有关规定也明确,“最大”、“最好”、“最快”等有可能产生歧义的副词也不能随意出现。当然,规定管规定,当生活之树常青到我们可以对落后、陈旧的规定说“不”的时候,当发展艺术的使命迫切地需要我们可以整合各界的力量强力推动戏剧向前运行并且符合邓小平说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时,“中国”和“最大”也就顺理成章地诞生在我们的身边了。
从“戏剧谷”这个平台看,它是在原来“戏剧大道”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以现代戏剧产业链为依托,以现代音乐剧、都市话剧、现代歌舞剧、时尚戏曲等为主要艺术产品形态,以现代戏剧专项资金为引导,以现代戏剧演出季为平台,整合上海戏剧学院等核心创意资源和美琪大戏院等剧场资源,联手世界中外知名戏剧公司和机构,以华山路到南京西路为主轴,在上海东西南北文化的枢纽地带形成的现代戏剧产业集聚区。
也就是说,上海南京西路(华山路到上海电视台一带)原来只是个高档商务区,恒隆广场、中兴泰富广场、梅陇镇广场等一批代表上海乃至国际品牌形象的商家纷纷在这里落户并产生着让人惊叹的业绩。但是,光有商业利润并不是我们这个城市的追求,以人为本也不是仅仅满足于吃得好、穿得好的低级需要,静安区政府在前些年提出的“双高区”(高档商务区和高品位生活区)基础上,现在又提出了建设中国最大戏剧生活平台的设想,并以此提升中心城区的文化内涵,这确实值得我们为之叫好。笔者曾任静安区两届区人民代表,多次给当时的区领导提出:“为什么不在南京西路恢复建造有轨电车、以重塑静安的形象?”领导回答:“难度太大,区政府搞不定。”现在好了,有轨电车没有恢复,戏剧谷建设起来,它多少让我们这些对上海往日文化辉煌记忆犹新的人、对上海文化建设情有独钟的人找到了一些“大上海”海派文化特色的感觉,即在海纳百川的基础上打造有时代意义的戏剧谷。
上海戏剧学院前些年曾经提出了建设“戏剧大道”的战略构想并且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政府的认可,那一年的市政府文化发展规划把“西起戏剧大道、经人民广场大剧院、东至东方艺术中心”作为“一轴两点”。作为戏剧大道广场标志性建筑的上海戏剧学院大剧院及其门口的广场修建在市领导关心和市有关部委支持下也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根据当时参加戏剧大道联盟每个单位共同签定的协议,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儿童艺术剧院、静安区政府等多家单位为大道的推进开过多次会议,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戈尔多尼、挪威易卜生、德国布莱希特等多个国家著名戏剧家的雕塑也先后落座这里。焦晃代表演员还在开幕典礼上兴奋地宣布:“新的戏剧演出的征程从戏剧大道起航!”所以,戏剧谷的诞生是在戏剧大道基础上的一次再飞跃,是把戏剧大道当年还没有做完事情的一次“再施工”、“再突破”、“再推进”;所以,上海戏剧学院作为当年戏剧大道发起者、组织者,现在仍然有义务、有责任、有信心与区政府一起继续为戏剧事业发展的又一次机遇、又一次碰撞、又一次高潮努力。
前些年,一位台湾学者坐车经过上海戏剧学院门口时惊讶地说了一句:“哇!上海还有戏剧学院!说明这个城市除了灯红酒绿之外还有更迷人的东西。”
现在,当戏剧大道和戏剧谷先后诞生时,当那些静静躺在戏剧大道的大师雕塑肃穆庄重地注视着我们、注视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发展时,虽然南京西路没有有轨电车陪伴的街头多少显得有些寂寞,但因为有了戏剧谷的雄起,有了上海人的新梦想,比灯红酒绿更有魅力的东西肯定还会源源不断地诞生……(原载《东方网・评论主页》2009年5月22日 本网编辑:子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