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网讯 10月31日至11月8日,国家大剧院举办了“春华秋实――第二届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活动,来自北京、上海、沈阳三地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国家大剧院一展才艺。参加本次展演周的艺术院校包括中央戏剧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演出内容包括戏剧、舞蹈、交响乐、合唱、民族管弦乐。其中11月7日至8日,上海戏剧学院的师生带来了他们排演的经典话剧《牛虻》。
众所周知,经典文学名著《牛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风靡一时,它深深影响了几代人,至今仍有再版。而根据这部文学名著改编的话剧《牛虻》曾于2002年1月在上海戏剧学院公演,导演是谷亦安教授。当时演出的风格和样式引起圈内人士的关注,导演按照“环境戏剧”的观演方式对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的空间做了颠覆性的实验。剧场被改造成了一个大教堂,你一走进剧场会发现近千人的观众席空无一人并被蒙上了一张巨大的红地毯,于是大教堂庄严的祷告氛围立即呈现出来;看戏的观众被演员进出的通道隔离在四个看台上,往前平视的是教堂摇曳的神秘烛光;仰视的是具有巴洛克风格特征的教堂天窗;在和演员面对面交流后,俯视演区竟然又像是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导演赋予了戏剧全新的物理气氛和全新精神气氛,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被牛虻献身真理的悲壮情怀深深打动和震撼。
这次2009版的《牛虻》演出,由上海戏剧学院曹路生教授执笔改编,谷亦安教授在再次执导该剧,并组建了近百人的强大的主创班底。导演根据国家大剧院戏剧场的演出空间要求,以镜框式的舞台观演方式呈现。当观众来到国家大剧院戏剧场时,飘渺的宗教唱诗班的歌声隐约地传来,话剧还没有开始,观众就好象置身于一座教堂之中,你不由得屏住呼吸,凝神静气地准备观赏这部话剧了。果然,大幕拉开,我们就步入了一座充满着救赎意味的教堂。在这里,信仰与献身,革命与暴力,背叛与拯救,亲情与爱情一一得到展现。戏剧主人公之间强烈的人性冲突撞击着观众的心灵,牛虻为了革命和真理献身的气概也令观众动容。演出当中,每一次灯暗的刹那,每一个关键情节的转折时刻,观众们都爆以热烈的掌声。经典的名著和符合现代人观演习惯的舞台呈现在戏剧场得到了强烈的共鸣。
演出结束以后,记者采访了曾经是中央实验话剧院的演员、现任中国话剧研究会副秘书长的沈林老师。她说:她至今仍然对当年看过的同名电影印象深刻,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而电影和文学名著确实深深了影响了好几代人。今天,上海戏剧学院年轻的学子们以饱满的热情演绎了这部世界名著,看得出导演的舞台处理大气而磅礴,简洁写意的舞台呈现具有巨大的穿透力。在表演方面,年轻的学子是在用心灵与名著对话,尽管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在某些地方还显得稍微稚嫩。但是信仰与理想主义的主题永远不会过时,它们依然能够打动现在的观众。我以为我们的戏剧舞台应该更多地上演这些根据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作品,应该让这样的作品占领戏剧舞台的主流。而一位青年戏剧评论人也对记者说:我非常喜欢导演赋予这台话剧舞台处理的那种宗教般的崇高感,它让人走进剧场就肃然起敬,就对戏剧中的人物产生了深深的敬畏。同时,这也是一台仪式感强烈的作品,贯彻始终的唱诗班的歌声,时常出现的巴洛克风格特征的教堂和巨大的充满救赎感的中世纪油画,都体现了一种仪式和庄重。剧中戏剧人物强烈的人性冲突和情感张力,都是可以深深打动和震撼观众的地方所在。
本剧出品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表示:1999年国庆50周年之际,由上海戏剧学院99届毕业生担纲演出的话剧《家》曾经两度进京演出,受到了文化部通报嘉奖。今年,又逢建国60周年大庆,由06届毕业生公演的《牛虻》再次代表上海戏剧学院、代表上海人民进京演出,我们希望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上海戏剧学院的改革发展,进一步创新办学思路,办人民满意的艺术教育,为国家文艺事业和戏剧舞台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子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