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上海戏剧学院佛西楼揭幕的首届东方喜剧展理论研讨会上,上海曲协主席、著名笑星王汝刚呼吁,要重视滑稽戏、独脚戏等地方喜剧的理论研究与继承创新。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强烈共鸣。
滑稽艺术 三起三落
王汝刚指出,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滑稽艺术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从“滑稽三大家”王无能、江笑笑、刘春山一直到“五福团”的滑稽名家,申城独脚戏演员在抗战前有上百档之多。抗战胜利后,民间电台迅速发展,又涌现了姚慕双、周柏春、杨华生、袁一灵等大家。建国初期,上海有大小滑稽剧团几十个。但在极左路线影响下,一些滑稽名家被戴上了“黄色低俗”的帽子,有的甚至被抓进了白茅岭劳改农场。“文革”后,被当作污泥浊水予以荡涤的滑稽艺术得以起死回生,重新迎来新的发展生机。但对滑稽艺术和其他地方喜剧、民族喜剧的研究却一直没引起戏剧理论界的重视,对传统滑稽艺术如何在抢救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也缺乏应有的自觉性和理论指导,致使曲艺式微,滑稽低迷,缺少新作,后继乏人。
民族喜剧 研究薄弱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认为,长期以来,戏剧教育与理论研究均滞后于艺术实践,并与时代脱节。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滑稽艺术于嬉笑怒骂中透出人生的甜酸苦辣,常有引人入胜、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许多优秀老节目中还有不少民俗文化,但这些濒临失传的滑稽精品被尘封遗忘,没有人去研究。我们的民族戏曲艺术中,也有不少优秀的喜剧精品,如京剧有《徐九经升官记》和上海新排的《诸葛亮招亲》等,还有近年来越演越热的越剧喜剧《梅龙镇》《一缕麻》《王老虎抢亲》《三笑》等,也都没人去系统地加以总结分析。戏曲行当中还有专门的丑行,生旦净末丑中,丑虽位居最后,却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谓无丑不成戏。但历代均乏人去挖掘这些民族瑰宝,并深入研究这些丑角名家和丑行名剧。
学术交流 打造品牌
喜剧笑星陈佩斯称赞,首届东方喜剧展开了一个好头,汇聚了上海、北京、江苏、内蒙古、台湾两岸五地十一台优秀喜剧,有俄罗斯戏剧大师果戈理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有火爆话剧市场的《武林外传》《他和他的两个老婆》,还有独具中国特色的地方戏曲二人台、滑稽戏等。这些演出不但规格高、样式多,还自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他称赞上海戏剧学院借东方喜剧展之东风,筹备成立喜剧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招收喜剧艺术博士生,并邀请有舞台实践经验的喜剧名家前来担任客座教授,是有远见的举措。他希望与会专家能认真探讨东方喜剧展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将其打造成既有国际性、连续性,又有学术性、引领性的品牌项目,为中国喜剧艺术继往开来、再铸辉煌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原载于2009年12月02日解放日报 本网编辑/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