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学界高度评价上戏话剧《钦差大臣》

发布时间:2009-12-13作者:访问量:15

    “经典话剧回来了!”11月18日至28日,焦晃上戏59届老同学、青话老同事在上戏剧场公演的经典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受到学界内外的热烈呼应。看老戏骨们同台飙戏,领略经典艺术的魅力,不少话剧迷由衷感叹,当演出结束焦晃说“我们怀念长江剧场、艺术剧场,怀念和观众共同度过的每一个夜晚”时,许多老观众不禁湿了眼眶。
   
    近日,《钦差大臣》演出座谈会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这是一次伟大的示范,不仅在艺术上,也是人格上的。”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率先拉开了话题。对于这部“圆梦大戏”,与会的30余名戏剧界专家学者百感交集,丝毫没有吝惜自己的评价。
   
演技填平年龄的沟壑
   
    50年前,青春激扬的上戏59届同学历经两年排练却终究错过《钦差大臣》的登台表演;50年后,面对果戈理跨越时空的经典之作,重新聚首的他们依旧挥斥方遒,只是主创人员平均年龄已逾70岁。
   
    “三个月前看联排的时候,我大吃一惊。《钦差大臣》居然填平了年龄的沟壑。”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教授连呼“奇妙”。“人们一般认为老年人出演戏曲没问题,欣然接受梅兰芳年逾花甲扮花旦。可对于话剧,要求则严苛得多,若干年前一出《日出》的话剧因台上演员比剧中人物年龄高出20岁没少遭非议,而眼下这出《钦差大臣》的年龄差又岂止20岁?”他感叹道,“原来演技到了一定的高度可以让人忘记年龄。”
   
    提起扮演30岁的假钦差赫列斯塔柯夫,焦晃笑言:“要知道,近10年来我演的都是老生角色”,“一个拉近的影视镜头就有可能让这个人物‘穿帮’”。好在话剧表演中,脸庞不是唯一的焦点。“第一排观众与舞台至少相隔5米,这一距离正好让演员的技巧有了用武之地。话剧表演是做加法,形体手段、内部掌握、控制状态都能产生神奇的力量。”这个感觉让赫列斯塔柯夫终于成为焦晃,而大幕拉开时,焦晃就是那个风度翩翩的赫列斯塔柯夫。
   
严谨成就学院派范本
   
    戴好金发,垫起鼻梁,穿上古典服装,剧中人“拗”起造型来真有点19世纪沙俄绅士名媛的范儿。“多少年,中国人演外国话剧都没这么认真化过妆了。”孙惠柱激动地说。“如今的话剧流行用写意手法来排写实的戏,不化妆、不造型、不布景,从外形上根本看不出差别,更别提激起观众的时空观念,这怎么能行呢?”德国文学专家余匡复以普通观众的立场也看不过去了。“演员应该从脚底板到头发的每一个毛孔都投入角色,都让人可信。”焦晃如是说。
   
    上戏59届学生领衔,集聚历届校友资源,《钦差大臣》背后是强大的“学院派”阵容,坚守舞台表演的艺术准则;零报酬,甚至自掏腰包添置道具,《钦差大臣》更体现了一种学院精神,将艺术升华为一种感召力。专家学者们赞誉焦晃把假钦差从担惊受怕到受宠若惊、顺水推舟的情绪转变拿捏得顺理成章;惊叹张先衡刻画市长道貌岸然、诚惶诚恐性格的贴切分寸;甚至指出卢若萍饰演的配角铜匠妻子都光彩夺目,出场仅一两分钟就尽现俄罗斯妇女泼辣�嗦的劲儿。导演陈明正说:“讽刺剧分寸把握不好就是闹剧。”而这一版的《钦差大臣》正如上海戏剧学院曹树钧教授所言:“就艺术而言相当完整。它与时下占据中国话剧舞台大半江山的低俗喜剧划清了界限,绝非做做鬼脸、说说段子、抖抖笑料,而是用符合人物性格的自然发挥让人笑得真实。”
   
    “将剧本压缩十分钟至一刻钟,节奏就可以更紧凑”、“配乐可以更具俄罗斯风情一些……”与会专家学者同样秉着严谨的态度为《钦差大臣》支招,它已迟到50年,不能再留遗憾。
    

(编辑/雨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