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青年教师周可在校外租了一个剧场搞起了小剧场戏剧,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关注。因为,这毕竟是体制内的人干起了体制外的活,因为这毕竟是学校老师干起了“经商”的活,因为这毕竟是 一群青年人怀着梦想刚刚起步的活……
带着这些好奇,我情不自禁地走进了“可当代艺术中心”。
首先说剧场的位置。在老上海人看来,看话剧最好的地段和剧场是位于南京路黄河路的长江剧场,可惜那是昨天的故事了;现在最好的地段和剧场应该是位于静安区和长宁区、徐汇区交界的戏剧大道,即上海戏剧学院剧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剧场、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剧场等。“可当代艺术中心”的剧场坐落在凯旋路的延安路轻轨车站旁,它的西侧是天山公园,东侧是延安路大型绿地,南面链接延安路高架,北面挨着武夷路,这样的地段,买一个商品房住家不错,可惜对演戏来说,特别对比较挑剔的上海话剧迷来说,有点偏僻。在看戏过程中,时不时地来一阵轻轨的轰鸣声(当然这个声音的分贝,一般人不注意还听不清楚),真有点欣赏美国大片《真实的谎言》的感觉。
再说剧场的经济压力。据周可介绍,现在签约的这个剧场的费用,虽然有关部门还是给予了支持,但对一个靠工资过日子的青年女教师来说,真是一个天文数字!物业管理费、工作人员开销、演出的先期投入等,都需要资金,要到银行贷款,可是这样的小项目,银行可能都兴趣不大。于是,周可只能自己想办法、动脑筋,开动所有可以合作的渠道,启动所有可以运用的关系,挖掘所有可以再生的资源,硬是坚持了下来,开门演出以来,不敢说盈利,至少能够维持就是最大的胜利!而且要强调的是,经济压力大,但是周可对观众座位的要求没有降低,200多个座位,我不敢说能够和上海大剧院相比,至少和戏剧大道的这些剧场比,舒适度是一样的:“看戏时一种享受,两个小时虽然不算长,但也要让观众舒坦”――我想,这是周可对观众的回报,也一定是她以后成功的基础。
最后是剧目的压力。一个好的剧场,就是一个好的文化传播地,就是一个开心的娱乐场所,它诱使你不得不前往,抵挡不住那一系列优秀剧目对你的呼唤。过去,在长江剧场看魏启明主演的《陈毅市长》,后来在上海戏剧学院剧场看徐频莉编剧的《芸香》,又在青年话剧团大院里看胡伟民导演的《肮脏的手》……这些剧目连带那些优秀的编导演文化符号已经作为一个积淀存在了人们的记忆中,作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绵延着自己的追求和青春。
可当代艺术中心的剧场有这个魅力吗?周可坦言,有压力,但是一定要向这个目标逼近!作为周可的老师和现在单位的宣传主管,我从周可的回答中看见了希望――虽然这个希望目前只是走了第一步。比如,她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05级的毕业生(也是她的师弟师妹们)创办的文化公司――“上海惜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首先作为她的合作伙伴演出了大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恋曲2010》,从观众的掌声中可以看出,大家对大学生制作的戏剧还是给予了关注和厚爱,100元的最低价,使200多个座位全部满座,这也是不容易的;难怪导演郝甜(上戏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结束谢幕时,一个劲感谢大家并一个劲叮嘱大家:千万要把这个戏、这剧场告诉你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来分享大学生创业文化的一份甘甜和独特的审美感受。看来,周可的压力已经传递到了导演、演员和一切和戏有关的人员身上,因为大家明白,开拓文化改革的步履,不能只靠一个人,要靠一个集体,更要靠一个全新的机制。
不过,周可的野心绝不是到此为止。根据我的信息,她已经把目标瞄准了国际一流大师的作品,并且通过有关老师的连线与著名的外国戏剧经纪人进行了接洽,准备在她的剧场有系统引进一些当代著名戏剧给上海观众欣赏。在难度系数如此高的情况下,心里不仅想着坚守、还想着进攻,这样的青年人,这样的干劲,这样的氛围,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啊!
我断定,周可的这些理念是会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接受,被演职人员接受,被我们的市场接受。我呼吁,作为走出校门把高雅艺术送进社区、送进园区、送进青年人心田的一位青年艺术工作者,我们各有关部门还是要再给予热情的关注和有力的扶住。只要,社会方方面面都给予了力量的援助,我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景象一定会持续出现!
朋友,请去凯旋路“可当代艺术中心”看话剧吧!
(本网编辑/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