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上戏附中是学校为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发展提供的“大舞台”,那么学生就是无可争议的“主角”。这个“舞台”提供的成长锻炼是全方位的,这个“主角”要学会的是做人与做事“全能”的。
在实施国家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学校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具备悦纳利他、自信自立的良好心态,好学探究、实践创新的科学素养,张扬个性、感恩包容的人文精神,具有一定艺术素养和艺术特长的合格人才。学校引入上海戏剧学院出色的师资力量,整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文化优势,因材施教,注重拓展,强抓基础学科,又突出学生个性发展,艺术教育和德育教育并重,真正做到了立体化的人才培育。
以德为先:增厚学会做人的“品质高台”
上戏附中是艺术类高中,十分强调学生的人品与艺德。
感恩,不是美德,却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底线。身材高挑的学生小李开朗活泼,可有谁知道她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与下岗多年的聋哑母亲相依为命。在“学会感恩,学会助人”主题班会上,小李把妈妈带到了课堂,用言语讲述了母女间真挚的情感故事,用手语向艰辛豁达的母亲深深道谢。无言的大爱,让在场的同学、老师都泪水涟涟,“准明星”们的心灵经受一次次震撼和涤荡。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倾听,70多位学生以自己的生活观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感受,与大学一起分享切身的体验、感知和收获――“我应当怎样学会感恩?应当怎样学会助人?”
一年一度的“爱心义卖”,成为助人的节日。活动的时间还没到,可同学们都早早地来到操场上布置自己班级的义卖摊位,并且想尽一切办法,尽量夺人眼球。有的通过画宣传海报,有的则穿起了卡通表演服,以此来吸引“买家”和促销。义卖正式开始了,各个班级使出浑身解数来招揽“顾客”,有设计游戏供同学、老师游玩来筹集善款的,也有“移动货架”――采取兜售形式的。义卖,不仅募集善款,而且净化心灵。
每年暑期,都有不少学生志愿者来到静安老年医院,在熟悉的病房里与老人愉快而轻松地交谈着。这一活动在老年医院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与特色,坚持至今已有数年,已有1500余名同学参加了这项活动,遍及高中三个年级。在活动中,同学们学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变得坚强与成熟,更懂得了“爱人者人恒爱之”的道理。
画外音:会演戏,更要有人品。德艺双馨,才够完美。
艺术实践:拓展艺术才华的“T型舞台”
在上戏附中,艺术实践活动,是成长舞台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
四年来,学校成功举办了三次面向社会的汇报演出,每次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校园艺术节、造型比赛、课本剧比赛、大合唱比赛,都非常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与艺术感觉,修炼了艺术人格。直到今天,许多师生还记得艺术班首届高一学生在“上戏附中首届学生社团艺术节”上的“经典演出”。此次全校性的文艺演出,提供了一个艺术较量和切磋舞台。一曲歌舞《爱情三十六计》牢牢吸住了观众的眼球,校园气息浓郁却又让人捧腹不已的配音比赛后,四班的女声独唱和吉他弹唱荡气回肠,以至台下不少同学竟挥舞起了手臂,仿佛亲临某位歌星的独唱音乐会……配音课本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更是从演出形式上打破传统,大胆采取“配音”这一新颖的表演形式,让观众赏心悦目。
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在上戏剧场演出,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艺术创造激情。当他们把表演专业的声、台、形创造性地组合在一起,在上戏的舞台上进行《梦,开始的地方》、《飞扬的青春》的教学汇报展示时,当学生们第一次在舞台上体验灯光、音响、布景与表演组合在一起的感觉时,青春活力与创造力都迸发出来了。学生们第一次体会到艺术创造的艰辛,第一次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也深深地被艺术所感染。
另外,学校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通过实践体验来学习艺术创造,增强艺术感受能力。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红十字会“博爱与你同行”自愿者活动,先后赴上海儿童福利院、崇明孤儿院为300多名孤儿作慰问演出。
画外音:艺术舞台,是锻炼学生的熔炉。
艺术创造:形成独特个性的“旋转舞台”
上戏附中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创新自我,培养个性。
艺术实践不仅落实在专项艺术活动上,还落实在各类学生活动中。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升旗仪式等活动,在师生的共同设计和参与下,充满着艺术氛围、充满感染力和凝聚力。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班级文化专题活动等也在逐步走向系列化,常规化。学校还鼓励学生组建和发展多样化的社团,并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社团。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目前,“动漫社团”、“文学社团”已成为在市内有一定影响的品牌社团。
同时,弹性的学分制管理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对一部分学习超前并获得学科学分的学生,允许跨专业或跳级学习。如文学班的学生,在取得本专业优秀成绩后,可跨专业进入表演班选择学习。
另外,如某专业学习跟不上,专业发展潜力不大,也允许转专业,如表演班的一部分学生由于受专业条件的限制,今后专业发展将不占优势,则可转到文学专业或美术专业学习,甚至个别学生艺术发展已明显偏弱,则允许转向普通班学习。
画外音: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的才能,这是经典的一课。
经典镜头 梦想成真的大舞台
在上戏附中80华诞的盛大庆典上,有一个诗朗诵的节目《飞扬的青春――梦开始的地方》,给人留下了隽永的印象:这是成长的舞台;让人感受了美好的情感:这是快乐的天池。
“闪亮的青春,留在青葱的校园朗朗的明天,升起在梦想的摇篮”,随着男女声如歌的叙述,仿佛带人回到了幸福的校园:“记得第一堂声乐课,羞涩伴着兴奋在跳跃的音符中,我发现我控制不了我的声音是老师那温柔美丽的微笑教我从最基本的气息开始入门”、“记得第一堂台词课,我使出了全部的力气可老师说,那不是他要的感觉于是,我渐渐明白了真正的美是挚诚的情感,是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不曾忘记,第一堂形体课,我学会了肢体向蓝天舒展老师温暖的手抚过我的肩膀我觉得整个人变得轻舞飞扬心爱的舞鞋旋转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幅幅成长的画面优雅地跃入脑海。“飞向梦想追赶希望的太阳飞向梦想踏着灿烂的星光飞向梦想成就明天的辉煌上戏附中,梦开始的地方”,激情洋溢的表演,演绎着青春与希望。
在学生心目中,上戏附中就是“梦想成真”的“大舞台”。80周年校庆教学内容的汇报演出,所有的学生家长都来了,2号楼大礼堂洋溢着欢声笑语。“这是我的孩子吗?短短一年,就把他培养到这个程度。”有位家长望着上台表演的孩子,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看舞台上学生的一招一式,就知道是上戏老师教出来的。”著名学者余秋雨边看节目边高兴地说,“这么好的节目,这么出色的表演,完全可以走出校门去演出。”
感言 让学生从“龙套”变为“台柱”/宋保平
学校是为学生专设的“大舞台”,学校教育如同一幕“大戏”。
上戏附中,经过改名和实质性的运作,对学校提供优质教育的意识非常强烈,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已经从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化为切切实实的行动。因此,学校从办学思想到办学举措,都突出了这个主题。
学生在学校这个“舞台”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要给他们既有走上“舞台”的经历和锻炼,也要给他们成为“台柱”的信心与能耐,更要给他们艺术学业与生活乐业的和谐和快乐,成为走向未来的成功者。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校长)
(本网编辑/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