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再生产:中国电影的新主流化探索与发展 ”大型学术会议在上海戏剧学院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10-22作者:访问量:1202


2021年10月16日-17日,由上海戏剧学院电影文化研究中心、《当代电影》杂志社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协办的 后疫情时代的再生产:中国电影的新主流化探索与发展大型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教授致辞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教授主持

   开幕式由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教授主持。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教授首先恭贺了本次会议的顺利开展,言辞充满对本次会议的期待与信心。《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代表《当代电影》感谢众学者赴沪与会,点出本次会议实质就是中国电影如何创新发展的探讨。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赵芸表示论坛高手如云,探讨的主题表现出了新的审美取向和市场需求。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朱枫导演以电影台词比喻今日学者带来的学术新风,将本次会议比喻为一场学术盛宴,是一个将不同的学术概念都“吃明白”的好机会。

会议现场

主题发言环节由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万传法教授主持。尹鸿教授、陈犀禾教授、胡克教授、金丹元教授、吴冠平教授、王海洲教授、范志忠教授、张宗伟教授、石川教授、梁明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分享了自己研究的成果,他们的见解极具深刻的思想性,学术水准高。

    六个分会场,与会专家学者们对新主流电影的表演、本质、美学、生产、类型、历史与发展等六个角度展开了深度讨论。既对“新主流电影”这一概念进行了史料考究式的严谨梳理和哲学文化研究上的探讨总结,又激情探讨了新主流电影的类型化、数字化等多重可能性,从学理实践双角度对“新主流”发展中产生的现实困境和美学矛盾提出应对思路。其中,形态与本质会场探讨了新主流电影的形态嬗变和本质认识,对“新主流”“主旋律”“高概念电影2.0”等文化涵义变化的内在理论和社会基础进行了论证。表演与形象会场梳理了从30年代电影到新主流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与表演模式,确认当下重现表现主义意味的新趋势,探讨了英雄人物在新世纪的银幕演化。生产与生成会场则分析了“后疫情”时代下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变化,强调了“网络电影”“中部地区电影”“数字化电影”的困境与潜力。美学与介质会场结合媒介传播理论与新媒体时代的现实背景,指出中国影像视觉构建过程中的传播效果与观影变化。题材与类型会场通过对记录电影、军事电影、戏曲电影、喜剧电影等电影类型的细化解读,论证了类型融合导致的类型元素的丰富、流失和受众分化等亟需面对的迫切需要。变迁与发展会场则集中举例了《悬崖之上》《刺杀小说家》等近年极为典型的新主流大片与艺术电影,并与过去主流电影进行了文本上的历史纵向比较研究,提出塑造品质影像,超越经典的诸多可能。


与会嘉宾合影

  会议持续两天,参会人员接近百人,本次会议成果既是对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的一次梳理,也是对今后中国电影的前瞻和预判,在中国电影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充分发挥了新时代的创新作用,为电影研究者提供了敏锐且有力的学术引领。


审核:韩永胜

文:19级电影文化研究MA袁华旦

图:沙扬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