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曙光绚烂 彰炳教研

发布时间:2010-09-22作者:访问量:39

解放日报  2010年9月21日   14版:教苑之星

    15年前,一道曙光在上海高校间点亮。1995年秋,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经多次商议,决定由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专项设立 “上海高校跨世纪人才培养基金”,采用科研项目支持方式,实现青年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双丰收。这就是“曙光计划”。

    15年后,这项最初以4000万元设立的人才计划,已累计向沪上33所高校教研人员资助7829.1万元;受资助的“曙光学者”队伍也从19人起步,发展为一支729人的人才团队。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谢丽娟表示,当前“曙光”正从原来“高学历、高职称、高起点”的“三高”要求,演化成“高素质教师队伍、高水平研究队伍、高能量管理队伍”的新“三高”标杆。

    迄今,700多位“曙光学者”中,已诞生一位院士:97届“曙光学者”华东理工大学周其林教授;还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9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4人以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人。

    同时,“曙光”队伍也形成一批教研管理的领军人物。现有15人担任厅局级以上职务,33人在高校担任校长、书记,15人进入附属医院领导班子,近40%的“曙光学者”在高校承担了院、处管理职责。

    经统计,“曙光计划”15年来共向社会回报了500多项经高级专家认定的重要科研成果。在“曙光”队伍中,有自然科学研究者519位。近6年来,这些“曙光学者”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达574项,获得资助2.46亿元,可谓是 “拿到 ‘曙光’资助的学者几乎都承担了国家级项目”。仅以此项计算,对比市教育发展基金会7509万元的资助经费,“曙光计划”的投入回报率为3.27倍。

    再以上海市科技奖励为例。 1998年以来,“曙光学者”获奖418人次,主持完成206项项目。可见,“曙光”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获奖面为80.53%,也就是说“曙光”队伍中每5人就有4人为上海科技进步作出了被政府和社会认可的奖励性贡献。

    每一届 “曙光学者”,年龄、经历、学术层次、社会地位都相近相仿,他们把自己比作一个班的同学;但他们又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术领域、不同留学国度,可说是 “同中有异”。当理工医农文的 “曙光学者”在一起交流时,其信息、其内涵、其知识、其知趣,令每位学者焕发出激情;而当他们的思想理念在一起碰撞时,其新鲜、其深沉、其炽烈、其璀灿,又令每位学者引发出畅想。在这里,他们找到朋友、找到知音、找到合作者、找到价值回归。这种在“曙光”群体中结下的友情充满生机和诚信,为跨学科合作、校际项目合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曙光计划”的成功实施,来自于党的人才战略政策,来自于安定的国家建设环境,来自于各大高校的全力支持,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切实关怀,也包括教育发展基金捐助者的慷慨解囊。在此,仅选取几位有代表性的“曙光学者”,反映“曙光计划”多年来为科教兴国、科教兴市贡献的光和热,并揭示以人为本、传承优秀、回报社会、走向卓越的“曙光文化”。

踏上研究教学新台阶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韩生

    对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来说,2001年的 “曙光”是一个关键“台阶”。当时,他担任上戏舞美系主任,行政上繁重的工作对舞美专业研究形成一定“挤压”。

    “就在这时候,我申请到了音乐剧舞美研究的‘曙光学者’项目,那是给自己的一份压力,迫使自己去深入研究。 ”项目资金虽不算多,可这种责任、这种激励却格外重、格外强。韩生清楚记得,那时他为了对得起这项资助,白天处理系里工作,晚上细细琢磨塞满整整5台移动硬盘的影像文字资料。也正是从钻研音乐剧舞美出发,韩生的视野进一步拓展到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上,他专业上的深厚底蕴也成为其管理艺术类院校教育科研的有力支撑。

    2005年以来,韩生教授主持了上海市教育高地项目――“表演和舞台艺术教育高地”建设工作,综合艺术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已经初步显现。建设成果受到上海市教委领导高度肯定。

    韩生具体负责学院创作演出工作和上海戏剧学院青年艺术剧院建设,青年京昆剧团、青年舞蹈团的建立,这些工作都取得极大的社会反响。京剧《大唐贵妃》参加国家大剧院2008年首演,学生屡屡获得全国大赛金奖,一批青年京昆艺术人才脱颖而出;舞蹈作品在“桃李杯”、“荷花杯”等全国舞蹈大赛中多次获得金奖。优秀毕业生被国内专业院团争抢。

    与此同时,他还发挥专业特长,参与了国家和上海市多项重大文化项目,如:2008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设计顾问工作,组织学院教师和研究生参与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核心创作工作,被媒体誉为“上戏军团”;参加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五周年庆典晚会《和谐礼赞》虚拟排演;2006年由国家文化部派遣担任中国艺术团团长,出访泰国参加“中泰一家亲”活动。

    近年来,他还带领团队进行了多个探索创作实验演出。如:新媒体舞蹈诗《文明图腾》、情景展览剧《岁月1978》、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典晚会《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话剧《喜马拉雅王子》。主编、编著出版了《多媒体演艺虚拟合成系统创作与应用》、《数字化演出艺术创作与制作》、《舞台设计概论》等专著和教材。 2006年参加合作研发的“虚拟排演系统”VIRP获得软件著作权和专利。(编辑/戎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