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可风来了!

发布时间:2021-11-01作者:访问量:2471

为拓宽同学们的专业视野,近距离与业界大师进行交流,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特别邀请到了著名摄影师杜可风先生前来昌林路校区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本次讲座在上戏昌林路校区标准放映厅举行,这也是上戏昌林路校区标准放映厅第一次正式投入使用,具有别样的意义。


什么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杜可风老师从一段短片开始讲起,讲述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与感受。

他幽默风趣的语言,还时而调侃自己,“我不是老师,我是老爷爷。”激起同学们一阵阵笑声,现场氛围轻松愉快。


我觉得电影都是风水,是人和空间的关系”

回忆起拍摄《重庆森林》的时候,他在香港,仅仅一个场景就要拍上十几个小时,所以有时候只能睡在地板上。但又觉得场景总是在重复,所以决定离开香港,去了阿根廷。“跑了一年的时间,才发现我的心在香港,那里才是更舒服的空间和环境。”这就是杜可风在电影世界中理解的人和空间的关系。


“我永远都是站在摄影机旁边”

这是张曼玉的门,这是梁朝伟的门,这是我。”杜可风老师现身说法,生动形象地模拟还原了电影《花样年华》的拍摄场景,将同学们自然代入了拍摄场景之中,有置身其中之感。

他说,作为一个摄影师,不管对错,是他的选择,他都要让人相信他的选择。摄影师在现场要有领导的精神,让人家相信你。

我永远都是站在摄影机旁边。”一句简单却有力量的话,是他对电影摄影的热爱和坚持。在陈凯歌导演的《风月》一片中,他担任了摄影指导,不掌机的时候就会非常紧张焦虑,最后凯歌导演还是让他亲手掌机。

我每部戏,我有这个责任,演员需要被鼓励、需要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默契。我非常投入演员的世界、演员的情绪。”在他眼中,电影是非常主观的一种来往,任何艺术都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我是全世界最幸运的人”    

杜老师讲他的人生经历,他十八岁离开澳大利亚悉尼,享受过那边的生活,体会过西方的风俗与文化。二十八岁左右到香港中文大学,遇见了他的老师,她是个诗人,并给他取了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杜可风’。他说,他是中国文化的参与者,他这样投入这社会、这观念、这故事,感受着东方文化对于他的影响。


“跟着他们的故事,当作我们剧本的内容”

他回忆起:“有人让我拍一个关于三代人的故事,但我既不是一个年轻人,也不是一个小学生,更不是一个这个年代的大学生,而且也不是退休的老太太。于是我们就开始访问,我们跟着他们的故事,去发挥,把他们的语言内容,当作我们剧本的故事。”

他认为:“你有一个观念,你会寻找一个方法,继而去发挥那个想法,自然就会走向那个方向。”

杜可风老师讲到:“我的创作能力有限,我必须去努力,发现我到底是什么人。今天你们来到这里,不是我给你,而是你们给我的,谢谢你们,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精神鼓励。”


聆听讲座的同学们也颇有感触

21影视导演MFA徐倩雯

她认为,杜爷爷强调的电影里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生命情感体验,是对于这个空间的感受与创作,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并且需要在长期以往的拍摄创作中去感受积累的。她认为这样的大师讲座对于未来的学习还有更为久远的创作之路都有深刻意义。

21影视导演MFA张佳宝

他说,提到杜可风,一定会想到王家卫。王家卫的电影充斥着“无法逃离的过去,以至于没有现在和将来”,我想这与杜可风独特的摄影风格是脱离不开的。

21影视导演MFA李政达

他觉得不是所有人都像杜可风这样子去工作,尤其是在他跟王家卫的这种合作当中,几乎可以说不是一种标准的这种工业化流程去一板一眼的创作,而是个性,发自内心的这种创作。

杜可风还给同学们提出了最真诚的建议:“同学们,最关键的是你们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有了期待,和你们的朋友来往,实现这些理想、梦想,把这些呈现出来,给它一个存在的可能性。记住,你们不该从电影中学电影,而是要从生活中学电影。为生活而生活,然后,拍电影。”

最后,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说:“把杜可风老师请来,是一种缘分,希望这种缘分一直持续下去。希望我们电影学院的同学们,可以和国内外的老师们一同携手共同建造一个更好的电影学院。”


(文:王诺、陈豪  图:额义勒斯格)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