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诺奖也有错 写作为人生

发布时间:2011-06-20作者:访问量:0

        近日,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来上海访问并在上海戏剧学院与作家、大学生、媒体等各界代表见面。被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和拉美“文学大爆炸”主将之一的巴尔加斯?略萨现年75岁。在半个多世纪文学生涯里,发表小说、专著、散文集、戏剧30多部,2010年更因“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形象的尖锐刻画”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学作品在中国也有不少拥趸。

  令人惊讶的是,略萨在回答一位观众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情况的提问时,语出惊人:“诺奖也有错,第一届颁奖时,它给了一位法国的三流作家,而与他竞争的则是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但愿这次给我的奖,它不要搞错。”

  诺奖也有错?这在常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问题就是怎么简单、就这么让你想不通也要想得通。其实,原因很简单,诺奖评委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是人就会有好恶、是人就会受到来自政治利益、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复杂因素的制约。在大多数诺奖评委看来,欧洲中心论(特别是西欧中心论)是不改变的事实,于是,即使是大文豪、大巨作、大思想,它也会不屑一顾的;反过来,即使是西欧国家的作家,写的再次,也是当之无愧的。这样的逻辑,我们的鲁迅。巴金乃至老舍等著名作家没有当选,也就不稀奇了;反过来,那些在文学上造诣一般,但在政治上却迎合西方人需要的一些中国人,一会儿文学奖、一会儿和平奖,搞得很热闹,热闹背后,实质隐藏着什么用意,大家心知肚明。

  最让在场观众感动还是略萨本人朗读其作品《酒吧长谈》中的片断,以及他对写作的看法。他19岁结婚,为了养家糊口,他最多是干过七份工作,有时还干清理尸体的工作。艰辛的生活,让他学会了观察生活、领悟生活甚至反问生活,写作就是这种观察、领悟和反问的最好手段。他迄今已出版了《绿房子》、《胡利娅姨妈与作家》、《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坏女孩的恶作剧》、《酒吧长谈》等多部作品,不仅给南美文学,更给世界文学贡献了属于自己那份精神财富。写作是人生的最好陪伴,也是人生的最好动力。只有把属于自己民族和自己思想的那份感受够写下来,并且用富有创新的语汇表达出来,读者就会认同你、世界就会关注你。

  与略萨的理念比起来,我们的有些作者是否太功利了一些?我们的有些读者是否也太世俗了一些?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有时很难“无厘头”,甚至有时就有些“自说自话”,但是,不管文学的命运怎么变,与人生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与文明的命运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愿我们能够从略萨的理念中得到一点启发……(本网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