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由我校陈永东老师讲授的“新媒体管理”必修课程,首次将微博粉丝数计入期末考试成绩,独特创意引发了各媒体的广泛关注。新闻晚报、上海青年报、东方网等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现转载部分媒体报道如下——
微博粉丝不超过300,考试不及格?
“织围脖”成上戏创意管理专业期末考内容
晚报讯 “粉丝数到300了,(期末考试)终于能及格了,内牛满面(泪流满面),谢谢大家的帮忙! ”前晚10:57,上海戏剧学院创意管理专业的一位学生发了一条微博。微博粉丝数计入期末考成绩,成为沪上高校的一桩新鲜事。
“我当初提出300个粉丝数的要求时,不少学生还以为我在开玩笑。”在陈教授看来,微博经营得好的学生明显在实习和就业方面都很有优势。懂得“经营”微博的学生,结识到各行各业的人,朋友圈也越来越大,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这是一个综合考察的项目,并不单纯只有粉丝数。 ”陈教授说,如果学生大量“买粉”,但微博经营不善,也可能会不及格;相反要是学生微博内容不错,但粉丝数未达标,也不会因此挂科,可以做人性化处理,不希望给学生造成压力。
对于上戏期末考试引入微博的创意,社会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则提醒,在微博时代,有一个特点就是戏剧性地呈现自己,呈现方式大于创意内容,用微博作为期末考核方式,一定要注意引导,防止学生走入两个极端,一是哗众取宠,二是为“博”出位而做出出格行为,防止出现低俗、恶搞,甚至杜撰虚假信息制造轰动效应等行为。(原载《新闻晚报》2011年6月30日,记者:钱珏)
“微博粉丝不超300就要“挂科”?
微博粉丝不超300就要“挂科”?上戏老师坦言创意考核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管理能力
截至昨天,陈永东老师个人微博的粉丝达3.87万。
本报讯记者刘昕璐“大家快来"粉"我!如果我的微博粉丝不到300个,期末考试就要不及格了!”“哈哈哈哈,到300啦!!!终于能及格了,内牛(泪流)满面呐~~~谢谢大家的帮忙~~~谢谢~~”这次“求粉”事关考试成绩。上海戏剧学院创意管理专业一学生在微博上透露,任课老师将微博粉丝数作为最后期末考试的标准之一,这让很长一段时间内“粉丝”增长始终波澜不惊的这名女生非常纠结。记者采访发现,这其实只是老师上课的一种“高压”政策,现实中并不会一票否决。
围脖粉丝数“居然”挂钩考试
“我本来以为他开玩笑的,应该不会用这个作为考试,但是我想错了!”上戏创意管理专业一学生在微博上说道,“原本开微博的目的就不是为了粉丝数,只是单纯地把它作为与朋友分享生活点滴的一个平台。怎么现在的性质完全变了呢?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把粉丝数作为最后期末考试的一个标准呢?”
原来,今年上海戏剧学院创意管理专业的学生有一门名为“新媒体管理”的必修课程,授课老师是上海戏剧学院新媒体领域的副教授陈永东。课堂上,他除了涉及开心、人人、优酷、土豆等10多种新媒体工具外,微博也是一大重头戏。
从本学期开学之初,陈永东就提醒专业班的学生将微博用起来,并在1个月前非常认真地告知学生,该课期末考试设置的打分标准中,有一项要求是评估学生个人微博账号的管理运用能力,而粉丝数是否超过300个,又是其中一个衡量标准。
僵尸粉,刷粉,求互粉没意义
对于如何让粉丝快速增长,有人支招说,那就花钱买吧!10元钱就可搞定300个!加微群狂关注人家,“求互粉”刷起粉丝来很快……有学生坦言,每个人对于微博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为了粉丝而微博,非常小儿科。也有网友评论说,“粉丝数与期末考试成绩挂钩?上戏的评审制度是越来越诡异了。这是引导学生不顾手段的炒作哗众吗?不懂了!”
陈永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粉丝数只是一个表面指标。如果学生大量“买粉”,但微博经营不善,是不会及格的;相反要是学生粉丝数虽未达标,但微博经营依然有可圈可点之处,也不会因此就挂科。“僵尸粉,刷粉,求互粉,无异于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我也确实从微博上了解到,有学生叹苦经,对粉丝增长缓慢、发展进入瓶颈期而感觉非常纠结。但是,我觉得,小小的"高压"政策背后,是希望给学生一些压力和好好实践微博的动力,我对这门课的考评也不会片面化。”陈永东说道。
除了粉丝数,实际上,陈永东将微博账户管理还分为“被@”的次数,互动的次数,粉丝质量,是否有区分度,是否涉及面广、是否有辐射效果等。在他看来,获得微博粉丝增长,与找准定位、显示特色、体现创意、善于互动、展现水平以及持续更新等密切相关。这些的综合反映,才是折射学生掌握微博影响力的综合技巧。在退一步说,这些都做好了,不怕没粉丝跟进。
》学生看法
开始很困扰现在看来蛮受用的
陈老师透露,在两周前,他特别对一些表现欠佳的几位同学予以重点关照,甚至还以私信的方式予以进一步互动和提点。昨天上午,当他再对这几位同学暗中考察时,基本都已到了300,而玩得转的也有超过三四千粉丝的。
一名王姓同学坦言,虽然老师的另类要求对一些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但他个人觉得没什么,班级同学的粉丝截至昨天大多都过300了。“让大家在一定的压力面前勤快起来,促使自己多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还是蛮受用的吧。”但另一位学生也直言,大多数同学还是愿意将微博视为一个个人的平台,没有做成传媒平台的意图。
》教学目的
微博管理其实是品牌营销的过程
陈永东特别指出,微博玩得转的学生,就业能力都能大大提升,他的一个学生,现在就在一家大型企业做微博管理方面的实习生,带薪实习每月价码甚至达到了2000元。
陈永东说,新媒体管理课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前提下去实战练习和锻炼。所以,才想到这门课的期末考试,取消了笔试的考试模式,而改用对新工具(微博等)的实际操作和个人账号的运用。“一般人用微博可以当做消遣、表达心情、伤春悲秋的地方,但作为创意学院的学生,要把个人账号当作一个品牌来使用,在找准定位的同时,以定位的那个领域的信息为主,以体现特色,并练习撰写、互动等方面的基本技巧。这样学生对于熟悉新媒体管理方法,包括自己个人影响的提高,以及未来就业都是有帮助的。实习生带高薪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现实例子。”(原载《上海青年报》2011年6月30日,记者:刘昕璐)
“以微博粉丝数论成绩”之利弊谈
“粉丝数到300了,(期末考试)终于能及格了,内牛满面(泪流满面),谢谢大家的帮忙!”前晚10:57,上海戏剧学院创意管理专业的一位学生发了一条微博。微博粉丝数计入期末考成绩,成为沪上高校的一桩新鲜事。
将微博粉丝数与考试成绩划等号这种做法到底是否可取?窃以为,利弊皆有。
有利。首先,上戏这种不墨守成规、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崭新尝试,值得肯定。这说明高校考核学生不再囿于“纸上谈兵”,更与时俱进地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如今,微博是媒体的前沿平台,大学生作为新生代应该熟悉并善用这个工具。其次,学生们通过经营微博,学会了思考,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学识。如果经营得好,还能结识到各行各业的人,朋友圈也越来越大,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也能更快地适应这个社会。这个,应该是教育者们希望达成的初衷。
有弊。一是无形中“引导”学生急功近利。淘宝网等购物网站上微博粉丝早已明码标价:1元6个,18元108个,20元120个……保不准有学生会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花钱购买粉丝数量,以求一劳永逸。二则,将微博粉丝数量与考分挂钩,将迫使学生为“博”出位,为追求“收视率”,就会刻意迎合受众,进而造成微博内容泛娱乐化,甚至低俗化。如果我们的教育者只是发一个考核通知,而无视可能产生的后果,那“上张裸照,轻松过万”、“三俗为王道”等错误思想就很容易滋生泛滥。对于这个可能的恶果,教育者们恐怕承受不起,也不能不察。
其实,不论对学校教育,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微博都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它能丰富生活,促进交流,发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从微博打拐到微博反腐,都是力证;反之,它就成为毒化风气、践踏道德、破坏稳定的工具。一个个“微博门”让我们见识到世间百怪,更感慨世风之日下。
如何利用微博的传播特性,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如何抓住和影响微博主的心理和习惯,让这一草根化的交流平台健康发展,这不仅是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们需面对的问题,也是当下教育者必须认真探讨的命题,更是宣传和监管机构不得不关注、分析和研判的一门学问。 (原载《东方网》2011年7月1日,作者:姚明绮)
(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