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上,关注度排名第二的中法合作话剧《西厢记》日前作为第6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节的开幕戏,在上海戏剧学院端均剧场上演。
每年7月,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小城阿维尼翁就成为世界各国戏剧人狂欢的舞台。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艺术盛会,阿维尼翁戏剧节和爱丁堡艺术节、柏林戏剧节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节。但之前,并没有中国戏剧人参与这个戏剧盛会的演出。而今年,上海戏剧学院和法国黑橡树剧院合作,将中国元杂剧名作《西厢记》改编成话剧,带到了这个终年阳光明媚的欧洲古城,并首次在OFF单元(以艺术家自发演出为主的单元)展示。
近来,“国外导演+中国学生”的演出组合,颇多出现在名著改编剧目中。法国导演吉拉斯+上戏表演系08级学生的配对,是为一例。也许,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剧情,加入另一种角度的视野是种新意;又或者,这也是将我国的优秀文化介绍出去的捷径。法国人对《西厢记》的二度创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创造性地让张生玩起了“穿越”。戏一开始,张生在现代社会与恋人遭遇抢劫被杀,随即,往生后的他出现在过往的时空中,演绎与崔莺莺的缠绵爱情。戏的结尾,张生做了一个噩梦,在进京赶考的路上被杀,冰冷地躺在舞台上,与开头呼应。之后,他的又一次再生,隐喻了人生的悲喜周而复始地在不同时空重复上演。
“世界上的一切,没有创造,只是转化。生是死的开始,死是再生的开始,如此循环往复。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当代艺术可以视作是古代艺术的一个轮回。”吉拉斯这么解释他作此改编的初衷,这也为《西厢记》附加了当代意义和新的主题。在剧中,吉拉斯添加了张生的书童这个人物,舞台叙事的结构由他的一系列轻灵的写意行动所牵引。这个人物的出现,可以被视作是张生灵魂的外化,也可被视作张生内心的声音,可谓是改编的神来之笔。
而舞美设计作为上戏的传统强项,成了话剧《西厢记》的另一亮点。尽管新文本的诠释与我们对《西厢记》的传统认识有很大不同,但现场演出却充满中国传统戏曲的写意风格。除了尊崇中国传统戏剧简单的“一桌二椅”外,整个演出的时空变幻,只靠两扇门和三个屏风完成。尤其是二道幕的娴熟运用,流畅的场次转换,让整个演出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感觉。舞台上大面积渐变色块的运用,随剧情不停转换,让观众在剧场里有如在看一幅幅写意画,充满了诗情画意。
据史料记载,《西厢记》在19世纪有了法语译本,当时的法语与现代法语有很大的不同。因而,要将《西厢记》从古典戏曲改编为现代话剧,整个过程的复杂与困难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然而,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路生对剧本的改编,不仅保留了中国诗剧的音韵,也让法国观众体味到传统戏曲唱词的音乐性。《费加罗报》评论说:“演出优美感人,演员细腻纤巧,每一个动作都如此优雅,使我们深深感动。”(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