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记者 王剑虹)由上海几家文化单位联合出品的大型话剧《黎明1949》(简称《黎明》)昨晚在上戏剧院亮相。在阐述作品时,编导反复强调民生主题,所谓“六十年前的博弈意犹未尽,六十年后的警示温故知新”,揭示当年共产党土改不仅为了打胜仗,而且就是革命目的。
从选材和样式来看,《黎明》与今年总政话剧团带来上海的政论体话剧《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简称《畅想》)多有相似之处。两部作品都选择了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在西柏坡的这一段历史,同样是采用了没有贯穿全剧的故事情节、大段阐述人物思想观点的表现方式,涉及的内容也有不少相同之处,甚至在人物设置上也有“巧合”,《畅想》中有个对北平的繁华心向往之的张排长,而《黎明》中有个想着革命胜利后能上县里当个文化干部的张有才……不过两者的立意却颇有不同。
有受到好评的《畅想》在前,《黎明》选择类似的题材和样式显然颇有“风险”。而且,虽然邀请了孙飞虎在剧中担任蒋介石一角,《黎明》的整体演员阵容还是难以与《畅想》相提并论。此外《黎明》虽然“开口”较小,但表现的样式也比较单一,毛泽东的主要交谈对象是毛岸英,而蒋介石的主要交谈对象是自杀身亡的陈布雷的鬼魂。虽然围绕毛泽东的“忧虑”,《黎明》尝试讨论一些更深的问题,比如共产党给了农民土地,农民就心甘情愿为共产党打天下。但土改也可能变成“把领导权交权交给坏人”,解放石家庄后四乡八村的农民进城砸抢店铺分“资本家的东西”,应纠“左”等等。但作为一个话剧作品,人物的形象却明显单薄,可看性也明显不足,较之《畅想》满台鲜活的角色而言,《黎明》显得逊色不少。(本网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