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报:《黎明1949》编剧谈创作 谷白:游走于虚实之间

发布时间:2011-09-28作者:访问量:2

        本报讯 记者 郦亮 写领袖剧通常被认为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领袖是公众人物,写偏了观众会觉得不像,写得太正又有距离感。上海著名作家谷白写剧本无数,到了65岁之年却偏要啃一啃这硬骨头。由他担任编剧的大型话剧《黎明1949》昨在上戏剧院公演,着实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谷白接受了本报专访。

  游走虚实间:一切按“轨迹”来

  《黎明1949》是一部被冠以“主旋律”之名的作品,因此也直面此类作品相似的问题:如何尊重史实,不流于戏说,但又具备文艺作品的观赏性,显示出足够创作的诚意。

  早在2008年写作《黎明1949》的时候,谷白就用了半年多时间来查阅史料。从一开始谷白就给自己出了难题,他给话剧设置了两条线索——毛泽东的忧虑之心和蒋介石在节节败退之下疲于应付的处境。谷白告诉本报,《黎明1949》里所有提及的重大事件都是真的,而且其淮海战役和金圆券发行等一些细节,则属在文艺作品中首次披露。

  但文艺作品终究不是史料的堆砌,它需要有一种艺术的美感。谷白对记者坦言,他虚构了剧中人物的对白。这一部分恰是整台话剧艺术之美的载体。可是作为一名老资历的严肃作家,谷白完全可以做到在虚实之间游走自如,“我可以负责地说,对白虽虚构,但每一句都按‘历史轨迹’来,都是‘可能讲了这个话’的。”

  既非高高在上,又非普通人

  在谷白看来,现在很多领袖剧都陷入了两种极端,要么将领袖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要么就写成含笑拍肩的普通人。“如果人物塑造没血没肉,观众肯定不要看;但如果领袖成了在弄堂口就能碰到的一个普通人,那么领袖剧的意义又何在?”这便是一个“度”的问题。在《黎明1949》中,领袖人物的智慧韬略和率真性情都得到了精准的表现。这一点在谷白的另一个剧本《邓小平1928》中体现得也十分鲜明。

  当然,这一切的努力并不意味着领袖剧就只能走“曲线救国”的路子,谷白告诉记者,在领袖人物阐述重要政治观点的时候,剧作家还是需要有直接表现的勇气和魄力的。“在这种时候,任何的粉饰都是廉价的,这就是编剧的一种类型。”(本网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