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多元创新的小剧场戏剧展演

发布时间:2011-10-05作者:访问量:56

第六届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于2011年9月23至30日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10台剧目在一周内上演。本届戏剧展演的最大特点和亮点就是:“多元”、“创新”。它既让我们分享了来自各国、各地的戏剧盛宴,更让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为上海红胜火的文化艺术锦上添花。
  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至今已举办六届、长达13年了。1998年,上戏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联合举办第一届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当时冠名“小剧场戏剧节”),在中国首开了国际小剧场戏剧演出之先河,来自8个国家的院校、剧团推出了12台风格迥异的实验话剧,其先锋性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到华山路看戏去!”一时间成为上海青年争相追逐的时尚。
  从名称上看,“小剧场”戏剧演出与一般戏剧演出有和区别呢?也就是说,小剧场演出主要就是一个“小”吗?其实,小戏剧运动最早产生于20世纪初的欧美,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各类戏剧演出的产物。小剧场的“小”固然有与一般几千人、近千人大剧场演出的戏剧相区别的一面,但这不是主要的、或本质的区别。这正如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孙惠柱教授所认为的,中国沿用小剧场的概念,更多的是对剧场类型的一种革新,适应多元观众的需求,“小剧场——实验戏剧——探索戏剧”,这里体现的是多极化的戏剧创作状态。
  根据这样的认识和理念,经过前几届的积累,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盛会,成为上海戏剧学院的保留节目,已具有品牌效应,并在上海这个生机勃勃的多元化大都市形成了一定的受众规模,而且通过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的推动,上海的话剧舞台不断呈现出前卫的姿态,在表现内容、呈现方式上表现得更为丰富多彩。
  以这次来沪演出的剧目为例,为保持戏剧展演的品牌形象,为保证第六届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剧目达到更高水准,上戏特别组成专家评审团,对竞相报名的海内外剧目进行了层层筛选,目的是邀请精品剧目到沪演出。最终参演的主要剧目有:韩国国立综合艺术大学的《无所不在工作室》、印尼雅加达艺术学院的《炸弹》、美国Jack Elliot Productions剧团的《美国留守女士》、法国Compagnie Soulier Barnes剧团的《归来》、北京的《北京好人》、上戏的新创剧目《孔门弟子》、《尘归尘》和《西厢记》等。
  多元,就是在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文化背景下,我们通过小剧场戏剧展演这样的平台,沟通各国艺术工作者对人性追求、人性操守的一些看法。《无所不在工作室》中的“无所不在”由意大利语“Dappertutto”翻译而来,它希望你不仅作为一个观众,也邀请你作为一名演员、导演和编剧加入其中,这充分展现出其演出的开放性特征。同时,更重要的是,观众们参与了此剧的制作过程,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使这出戏每次演出都有不同的版本、在每个国家演出都有不同的反响。“无所不在”,不仅成为了可以“演”的戏剧、更成为了一种可以“体验”的生活方式……《美国留守女士》是上戏毕业的美籍华人卢小燕的英文剧作,由美国的职业剧团带回上海。该剧讲述了一中一美两个女人偶然相遇成了密友,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她们常常就爱情、婚姻、道德和性等问题发生激烈的争论,却也逐渐被对方的理想、情操而感染。简单的场景、不多的人物,却演绎出了人物隐秘的心理嬗变,反映出在当今动荡世界里不同国度的女人们内心遭遇的种种创伤——这种创伤,虽然细腻却也震撼、虽然孤独却也共鸣。《炸弹》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物件:一个人突然醒来后发现身边有一颗炸弹,他开始惊恐不安,只想除去它。作品描述了我们现存的世界充满着经济危机、全球变暖、灾难等种种使人失望和困惑的现象。炸弹其实象征着那些一直悬而未决但总有一天会爆炸的各种社会问题、各种隐形困难。与机场安检、警察严控等可以觉察的外形感官相比,这部戏要告示人们的是:心灵内部的、时时处处无一不存在的,可能是最难对付的、我们自己安装的心理炸弹。
  创新,就是在当今世界自然科学迅猛发展、技术层面不断革新的情况下,作为人文学科的追求、作为戏剧人生的绵延,我们如何通过舞台这个载体宣泄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豪情、阐发民族的文化、弘扬社会的主流价值?上戏推出的戏曲系列剧《孔门弟子》就是这样一部很值得观看、很值得回味的剧目。该剧将中国传统文化代表孔子的学说、弟子活动等内容与戏曲形式、与现代人的理念有机结合起来。有趣的是,它作为唯一的国际演出剧目刚在厦门参加了国际剧协世界大会以后回到上戏再一次参加汇报演出,而且演员分别由上戏戏曲学院和美国演员同台献艺。让生、旦、净、丑体验孔子思想,用唱、念、做、打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三个虚构的、渴望成熟的弟子,一个真实的、诲人不倦的夫子,在周游列国途中演绎出一个个令人啼笑皆非又发人深省的故事。相信这样的演出,会在包括青年人在内的现代观众的喜欢,希冀这样的演出能够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的同时,还使更多的中外观众喜欢和参与有中国元素的戏剧演出。
  多元、创新的文化理念不仅需要用演出、也需要用研讨等学术载体来承接。本次戏剧展演期间,韩国国家综合艺术大学慕名而来,提出要与上戏联合举办有关小剧场演出的国际研讨会,共同探讨在现代化潮流中实验戏剧发展的种种可能。《新华网》、《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媒体也给予了关注。
    前不久,《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专题报道上海文化发展的长篇通讯“上海文化红胜火”。文章对上海在新世纪之初文化发展态势、文化运作趋势以及文化喜气形势给予了高度的评介。我想,借助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上海戏剧学院吸纳着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海纳百川的大气谦和姿态,秉承多元、创新的理念,借鉴海内外优秀艺术创作经验,促成各种戏剧思想、文化的碰撞,使得戏剧展演涌现更加多元和互动的特色,使得上海文化绽放更多创新和绚丽的色彩。
(编辑:佳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