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青春汗水挥洒红色诗篇

发布时间:2011-12-29作者:访问量:0

  • 图片说明:学生们在老师董杰(右一)指导下加紧排练舞蹈诗《红》。


青春汗水挥洒红色诗篇 大型舞蹈诗《红》贺岁龙年新春

  夜晚,时钟的指针已指向11点,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的“白宫”练功楼里,却还有一间教室灯火通明,清脆的节拍声伴着舞步的节奏在教室里回响。大型舞蹈诗《红》的演员,正在203教室内紧张地排练着。

  《红》由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策划和编剧,是上戏为庆祝建党90周年创作的原创舞蹈诗。今年6月,《红》在上戏首演了5场,越演越火,最后连剧院走廊上都站满了年轻观众,火爆场面十分罕见。明年元月,修改后的《红》将再度上演,由上戏与本报联合主办,作为“文汇报·上海文化新人榜系列展演展示活动”的舞蹈专场,为龙年新春贺岁。该剧编导董杰为上戏舞蹈学院青年教师,也是本报推出的“上海文化新人榜”上榜新人。这个冬天,董杰将率领一个更“青春”(由上戏舞蹈学院年均18岁的学生组成)的演员班底亮相,用激昂的舞步吟唱红色诗篇。

  排练场重复千百遍

  日前,记者来到上戏舞蹈学院练功房实地“探营”,正巧董杰带领同学们排练改编后的最后一个章节——“红之恋”。在这一篇章里,同学们要用快乐奔放的舞蹈,表现当代年轻人昂扬向上的青春风采。虽然这段舞蹈在台上的表演时间不过10分钟,但在排练场上,编导将这10分钟的表演分解开来,每一个跨步,每一次转身,甚至每一个眼神,同学们都要排练十几个来回。排练场上,董杰控制着全局。场上30多个演员,走位、动作没到位,甚至是一个笑容松懈了,他都能察觉到。他时而拍手控制节拍,时而亲自上阵演示动作。

  “再来一遍!”“节拍没跟上,再来一遍!”“膝盖松了,再来一遍!”……对于这样的反复练习,场上30多名学生显然早已习以为常。当编导因为一个小细节不够完美而要求重来时,他们没有一句怨言。他们眼神专注地看着排练室镜子里的自己,一遍一遍地重复着早已练了千百遍的动作。虽然外面的温度只有几摄氏度,但排练室里的同学们个个练得脸色通红,汗水挂在脸上也来不及擦去,任其滴在地板上。随着情节的变化,他们时而笑容灿烂,时而欢呼雀跃。

  这部舞剧的70名演员全部来自上戏舞蹈学院的各个专业。编导、民间舞、古典舞……这部舞剧将这些不同专业的同学联系到了一起。杨俊杰是舞蹈学院古典舞专业3年级学生。他告诉记者,除了正常的上课和吃饭时间,业余时间全部贡献给了这部舞剧,节假日更是没有休息,有时一直练到晚上11点。这样的日子,他们已经过了半年。

   “忘年交”成就新篇章

  在当天的排练室里,应本报邀约专程前往的还有一位特殊客人——中国著名舞剧编导舒巧。别看舒巧头发花白,但眼神依然犀利。几十人的排列,后排谁的手臂动作做反了,旋转中谁的重心偏了,都被立马“捉”到。看着同学们为了一个细节的完美而不厌其烦地反复排练,舒巧颇有些感慨。她说,中国现在舞剧创作流行“找大腕儿”、“傍名导”,以至于名编导四处“飞行”作业,忙不过来,而青年编导创作空间有限;遥想当年赵明凭借第一部舞剧《闪闪的红星》在上海一举成名进而赢得全国金奖,如今的青年编导们很少有担纲大戏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董杰算是十分幸运的。

  显然,董杰用他的全情投入回报了他的“幸运”。在“红之恋”的章节里,有一个八拍四组演员在同一节奏用不同方向的腿部摆动“交织”出四个层次的“活泼”和“快乐”。这个八拍,看似简单,实际上,这个标准的现代舞“语汇”,在舞台上以群舞方式展现,需要精度和强度极高的排练才能做到。学生们的表现,赢得了舞台老前辈的肯定。舒巧称赞说,现在许多职业舞团都做不到一个动作如此高强度地严格排练。事实上,随着“飞行”编导越来越多,能安心泡在练功房里每次排练都亲力亲为的编导更是屈指可数。

  谈及舒巧对自己的关心,董杰追溯到了他在北京舞蹈学院求学时期,那时候他就听过舒巧的课。这次《红》的修改,董杰也曾陷入“困境”。他说在首演后,他对“红之恋”这个篇章的编排并不十分满意,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正是舒巧一语点醒梦中人,“红之恋”与舞剧的前三段风格不符,使得整场演出在观演感受上不完整。“舒老师告诉我,编舞要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声音,不要刻意拔高或迎合。”有了舒巧的鼓励,董杰将“红之恋”整个推翻重来,“只有先顺了自己的心思,才能编出好的作品”。(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