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专科到四年大专,上海戏曲人才的培养坐科十年,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这对每一个酷爱京昆传统艺术的学生而言,是一个艰辛而又愉悦的经历。学戏的艰辛,我们在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可窥见一斑。
作为“京昆的摇篮”,上海戏曲学校和上海戏曲学院,最近赴港举行了“半世辉煌——纪念上海青年京昆剧团赴港演出50周年庆贺演出”,一连三天的演出,学生们以青春靓丽的舞台形象和扎实的基本功受到了香港观众的追捧,50年后,这批学生继承了老一辈艺术家学生时代的风采,再现了当年的辉煌。
从培养戏曲人才的角度来讲最重要的是舞台实践。对此,身兼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戏曲学校校长、青年京昆剧团团长的郭宇表示,用多种渠道和不同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打造“科里红”。这样才能让年轻的学生未出校门就小有名气,赴港演出的成功是一次艺术的考试。
戏曲事业的繁荣是出戏出人,与京剧研究生班和流派班所不同的是,戏校打造“科里红”,是为京昆院团培养合格的艺术人才。除了在全国范围内广邀名家授艺讲课,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舞台实践的机会。
梨园行有一句老话,一次彩排胜过十次排练,只有彩排过的戏才算正式“落地”,才不容易“还给老师”。以前学校只有尖子学生有较多彩排机会,现在戏校新�设了 “法定”彩排时间,�周一次。尽力营造近乎舞台的演出环境。戏校学生的舞台实践机会逐渐增多,这不仅帮助学生们更快成熟,也使得院团在挑选人才时有的放矢。郭宇自信地表示,他要让自己的学生们进院团后不必经过二次培养就已是可用之才。
日前,翻阅一套《京剧泰斗传记》丛书,该书汇集了12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传记故事,他们分别处于京剧形成、发展、高峰的各个时期,包括京剧的主要行当和流派。读了这套丛书,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剧种的兴衰,一个突出的标志是出现一批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家。因为剧种的艺术在很大程度蕴涵在演员身上。凡称得上大家的演员,不仅是本剧种艺术的忠实的继承者,同时也是本剧种艺术的勇敢的革新者。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因为它拥有像梅兰芳为首的四大花旦和马连良为首的四大须生。六十年代,北京拥有以马、谭、裘、张挑班的北京京剧院和以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院;上海也有以麒派创始人周信芳为院长的上海京剧院。他们的艺术成就,至今无人企及。
“大家”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戏校开展的“科里红”计划,这是培养京昆艺术人才迈出的坚实一步,具有战略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