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喜看文化新人登台

发布时间:2012-05-12作者:访问量:2

  《文汇报》于2010年年初在头版推出了介绍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上海文化新人榜”栏目,至今已有70多位新人上榜,他们的出现受到了包括我们戏剧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文汇报》作为一个在文艺宣传上很有特色、很有影响的报纸,率先迈出一大步,值得肯定。

  纵览这些文化新人的成绩,特别是仔细阅读了栏目对戏剧新人的报道,我的第一印象是“人才辈出、亮点精彩”:在十多位戏剧新人中,涵盖了编、导、演和舞美、音乐等多个专业;对一些新型专业人才,如“开着奔驰运道具”的民营剧团制作人申俊磬等也有所评介。同时,记者对每一位新人的介绍“视角独到、写法新颖”,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评弹新人吴新伯的短篇《夜走狼山》,讲了一对母子与母狼、小狼搏斗又妥协的故事,文化内涵特别。故事结束时,吴新伯这么评说着:“人性和狼性是完全不同的,但是这世界上所有的母性却是相通的。人狼相逢山路狭,生死一搏见高下。刚性柔肠都是爱,世间母爱最伟大!”对此,记者给予评赞:这样“现代化”的句子,在老评书里听不着,在吴君玉(吴新伯之父)的书里好像也听不着,而吴新伯穿着长衫,在三尺书台上却朗声地说了出来。又如,记者笔下的翁佳慧是这样的:有时候,我觉得佳慧和她养的那只短毛猫真是像得很,乖,不来事,晓得随遇而安。外人看她在学校时是岳美缇护着的“爱徒”,才毕业就主演青春版《牡丹亭》,第二年就得白玉兰奖,以为这样的姑娘总有些桀骜锋芒,大约不能想象,她唱得柳梦梅,也不介意跑龙套演花神。“这样性子的姑娘,很少去‘争’什么。回想起来,她拼命‘争’过的一回,也就是让岳美缇教她。”

  文化新人的表现可圈可点,但如何推出更多、更优秀的戏剧新人更值得我们关注。我以为,应在几方面着手努力:一是“环境建设、氛围营造”。戏剧新人与影视新人相比,追星族不多,平时练功大多艰苦、寂寞,演出时观众再多、一场也就上千人。据此,我们除了坚守舞台演出阵地外,还要积极运用报纸、广播影视乃至网络等各种载体推介新秀,并借鉴近年来观众人气甚高的一些诸如综艺晚会、人才选秀等活动经验,让更多资源为戏剧新人而配置。因为,观众的接受、市场的期待,永远是社会发展(作为客体)刺激和促进戏剧新人(作为主体)成才的前提。比如像电影大片《梅兰芳》那样的艺术品,其在京剧艺术的宣传和普及方面也起到了仅靠舞台演出难以发挥的作用。二是“积极培养、认真引领”。在这批新人中,有不少在艺术学硕士学位的学习中得以深造。比如赵群,从京剧演员、京剧教员再到京剧导演,从能唱、能演到能教、能导,这不仅是一个表面的学位攻读过程,更是一个人才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积极转变的过程。为使新人更快成长,梅葆玖专程由京抵沪,参加青年琴师陈平一的京胡演奏晚会;岳美缇破例接受翁佳慧拜师的“据理力争”并为她亲自选戏、选曲、选段;陆义萍、王芝泉、王继珠等多位艺术家为高红梅学戏轮流上阵……戏剧的专业性决定了它的传承常常是“名师出高徒”,为此,我们呼吁更多的前辈艺术家、著名艺术家都来关心和培养新人。三是“政策到位、扶持有序”。对戏剧新人的关心,我们现在有文化基金会资助,有下基层进校园补贴,有各类奖项申报、评选和褒扬,表面看平台不少、机会很多,但实际上我们又发现,这些往往都是互相分离的,不容易形成培养新人的总体力度。对此,我们一定要从长计议、从宏观到微观思考,不仅有分门别类的培养、提高计划,更有层次不一的宣传、扶持等现代手段。

  任何一个艺术人才最初总是接受过各种各样的培训与教育的。良好的教育,是给好苗子培土浇花,不良的教育,则有可能伤害幼苗的成长,甚至暴殄天物。所以在这里想谈谈艺术教育问题。中国各门类艺术历来有一些独特的教育方法,可惜以往总结和研究不够,现在我想提请大家来关注。就以戏曲演员培养为例,数百年来,曾培养出许多艺术大师和一代代优秀人才。对于戏曲史上曾经有过的各种教学基地,无论是家班、科班,还是近现代专业学校,不管是私塾式的、专科式的抑或是大学式的,其中的是非得失、兴衰成败,作为一种过程、经历,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值得我们去总结。那些精于艺道,而又全身心投入的古代家班主人的独创精神和教学方法;科班中那种师徒间命运相连的授受传承关系,教学与演出实践紧密无间的传艺之道;各种现代专业学校中那种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对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努力;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细加考求。对于以往几个世纪的古人的创造与尝试,我们必须予以回顾,予以评说,予以选择,并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系统化科学化的整理提高,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教育体系,为培育未来的艺术新人作出贡献。

  作为一名教师,我曾经和一些艺术教育者谈起艺术拔尖人才的培养问题,大家总觉得整个社会还要为他们做些很具体的事情,上海文化界应腾出手来为戏剧新人的成长出大力。

  要非常注意培养艺术人才的时机问题。古人云“用违其时,事易尽也”,意思是说,人生诸事,须抓紧时机方能办好,如果错失良机,其事就很难有起色。艺术拔尖人才的成长有一个时间上的“生长期”,不同的艺术门类对人才要求的年龄段是不同的。在戏剧界,编剧、导演人才,其成熟期也许可以晚一点,但那些光彩夺目的表演艺术家,则往往很早就有机会登台亮相了。也就是说,优秀演员通常很年轻时便在演艺圈脱颖而出了。有时一种偶然的登台机会,就能使一棵演艺幼苗在舞台上扎根。因此,我们如果看中了一个表演好苗子,就要及时鼓励他们艰苦奋斗、持之以恒,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同时,社会应该给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有很多实践的机会。当然,我们也要防止拔苗助长、过分宠爱,以至于造成某些年轻人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情况。

  我们还有一个“三百计划”的想法。一是“百人打包”。这实际上是要做好一个人才规划。在“上海文化新人榜”基础上,再摸底,再盘点,再梳理,形成一个百人左右的团队。这个团队也要有“梯队”的概念,70后、80后是主体,90后也不妨有几个。文化与艺术,最怕断档。有了梯队,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二是“百日充电”。上海有多所艺术院校,要利用好这个资源,为戏剧新人的成长多多“充电”。每个戏剧新人每年集中不少于二十天坐在课堂里,五年就是一百天,主要做两件事:知识更新;观念更新。其实观念更新比知识更重要。这两件事做好了,戏剧新人就会有底气,有后劲,就能积聚爆发力,同时也有了与世界戏剧对话的基础。三是“百项展示”。即为人才的艺术才能展示搭建平台。一年精选二十个项目,或个人领衔,或几个人合作。做好这件事,要用到一句话“量体裁衣,度身定制”。这里也有一个要求,即谁去“量”,谁去“度”?要有科学性,更要有公信力。做好了,这二十个项目便是上海文化的一个亮点,一笔财富。五年积攒下来,人出来了,作品也有了,文化的生态也改善了,这比随机性地上一个戏,搞几个专场要有价值得多。

  戏剧虽然古老,却又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因为它时出时新,伴随人类从古至今,还要以更动人的风姿走向明天。祝愿有更多的戏剧新人拥抱我们这个新世纪!(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编辑:榕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