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在沪寄语大学生 校园戏剧不必精英化
“大学生要享受剧社经历,不必非要向专业演出靠拢。”话剧名角濮存昕上周在沪参加中国校园戏剧节时寄语学生剧迷,“珍惜你们的朴素粗糙,甚至‘幼稚’”,不要在过于精英化的追求中丢失了原本属于校园阶段最本色、最宝贵的东西。
濮存昕认为,校园阶段的戏剧表演可以鼓励青年人说话、训练青年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校园戏剧所蕴含的内容又可以提升青年人的自我修养。他强调舞台上的学生“一定要大、声、说、话”。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教授对此也持相似的观点:“剧社能够改善不少大学生的三大‘通病’:动口能力差,剧社能让你开口说话;动手能力差,剧社让你自己操持服装和布景;团队协作能力差,剧社能让你和所有的台前幕后人员坐在一起进行讨论。”
同时,这两位资深戏剧人士都提出应该重视校园戏剧的过程性。濮存昕说:“校园戏剧是非常美好的,虽然它呈现的面貌可能是‘幼稚’的,但校园戏剧需要‘幼稚’,而且必须‘幼稚’。而‘幼稚’才是校园戏剧应有的特色。”
孙惠柱还指出,非艺术院校的校园戏剧更应该重视普及性教育。他说:“校园戏剧的创办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戏剧精英,而是为了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戏剧。我曾听说某高校一个知名剧社常年处于‘奇货可居’状态,4000名学生报名参加剧社,最后只录取了20人,这样的情况对推动校园戏剧就有些反作用了。我们需要明白校园戏剧存在的意义是让大学生通过剧社的浸染来提升素质,让他们在剧社的平等讨论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滋养出一种‘对话’精神。”(编辑: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