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只制作不设计”
与以往中外合作制作歌剧外方包办所有设计不同,这一次,中方承担了部分服装设计的任务,其中包括了主角阿蒂拉的三套服饰。上海大剧院院长张哲回忆,在与布达佩斯艺术宫初期谈判时,中方提出加深“联合制作”,即除了承担“制造”部分,对前期的“设计”也能参与其中。“目前中外联合制作还较多处于中方‘承制’阶段,但要扎实提升中国歌剧制作水准必然需要最终抵达‘设计’阶段,从而学会完成制作一部歌剧的核心。《阿蒂拉》对此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大剧院请出上戏戏剧服装设计教授潘健华操刀其中20多套服饰,包括主角阿蒂拉日常、出征和婚礼3套服饰以及20多套匈奴随从服饰。由于威尔第这部作品具有历史背景和民族特性,细节上不容任何怠慢,但新制作面对的又是当代观众,如何在展现历史风貌前提下让设计更加富有现代气息?通过历史考据、文献查阅、素材积累后,潘健华和匈牙利设计师反复讨论、对稿,最后达成一致看法:“我们不是去还原历史,而是还原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感觉。所以设计上必须摒弃繁复和过旧的元素,抓住具有时代性的符号来展现历史。”
记者在服装制作间看到,以皮革、金属打造的盔甲等系列军戎服饰于硬朗中突显强烈的质感,腰带上用金属雕刻或拼接的装饰图案精巧毕现,麻质的褂子上金线绣制的图案细腻且有比对,兽形和花卉图案则通过各种变化巧妙地呈现在不同的装束上,在主角阿蒂拉的三套截然不同用途的服饰上,还能发现图纹的统一性。潘健华说:“为突出人物的矛盾关系和戏剧冲突,在舞台灯光下,好的材质和准确的色调才能展现质感与层次。所以,阿蒂拉的军戎需要牛皮体现出硬朗之感,绝不会用猪皮代替。公主欧达贝拉的一顶帽子最后选择了貂毛而非兔毛,也是因为前者在舞台灯光下映衬出的松软柔和的质感及层次,是后者无法代替的。”
将在沪世界首演全景版
张哲说,此次《阿蒂拉》在匈牙利推出的是音乐会版本。11月,上海大剧院大修完成后的开幕演出将是全景版歌剧《阿蒂拉》。为迎接全景版的世界首演,届时舞美制作全部推出,场面更加宏大。除了此次中方参与设计并制作的53套服装外,另有70多套合唱及群众演员服装也将逐步完成。
据悉,三幕歌剧《阿蒂拉》是威尔第较为早期的作品,1846年首次在威尼斯演出便大获成功,其强烈戏剧冲突和人物情感凝聚在音乐中,让听众为之疯狂。此次中匈联合制作的 《阿蒂拉》是该剧在国内舞台上第一次亮相。目前,4场演出A、B两组演员已基本确定。意大利著名男低音吉亚科莫·普雷斯提亚4月在匈牙利唱完后,11月将来上海继续扮演该角。B组阿蒂拉邀请到年轻的意大利新晋男低音罗贝托·塔格里亚维尼演绎。A组女高音请来意大利大腕之余,B组则邀请到如今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女高音孙秀苇,她是国内为数不多唱过《阿蒂拉》中欧达贝拉这个角色的女高音。(编辑:榕树)